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

2017-05-03 08:47,杨
中国软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开放式交叉产业链

李 宇 ,杨 敬

(1.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

李 宇1,2,杨 敬1

(1.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针对农产品企业传统一体化模式的产业链条经营问题,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面向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并选择正大集团和中粮集团为双案例研究对象,对采取产业融合方式的过程和侧重点进行比较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既改变了传统产业链封闭性的弊端又不断带来新的创造力。通过产业融合的渗透、交叉和重组方式将产业链整合和开放式创新相联系,深化和拓展了农产品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具有高度融合性及动态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实现农业企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农产品企业;开放式创新;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

一、引言

针对农业企业传统一体化模式的缺陷已有很多研究。传统一体化侧重于在现有产业规模下单个企业独自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的活动,整个链条缺少同外部技术、资源的自发性交流与互动[1]。同时,上下游链条之间的联结缺乏动态化和灵活性,一方面存在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制造,另一方面因追求规模经济人们往往忽视对顾客潜在需求的满足[2-4]。此外,传统一体化模式是相对封闭式的组织形式,对产业环境、市场竞争态势和国家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反映迟缓,但相对封闭的产业链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部不良资源和信息的进入,具有相对稳定的垄断利润和控制产业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和品质安全[5-6]。

开放式创新模式已在工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企业动态地识别内外部机会,充分利用内外两种技术来源的需求也越发迫切。产业融合理念在推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解决农产品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促成的产业边界收缩和消失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发生分化、延伸或变形,重新赋予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整个链条带来的价值和利润[7-8]。经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融合的农业最终形成纵向趋于延长、横向趋于拓宽的块状农业产业链[9],传统的农业产业拓展到产前的原料、产中生产加工、产后经营销售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将产业融合理论引入,在构建一般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农业企业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开拓一种面向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既改变了传统产业链封闭性的弊端又不断带来新的创造力,通过产业融合的渗透、交叉和重组方式将产业链整合和开放式创新相联系,形成一种开放融合的农业产业链升级路径。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农业产业融合

1.产业融合重塑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融合是符合社会生产大趋势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带来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10]。近年来,产业融合理论已日益渗透到农业研究领域,梁伟军(2010)从“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横向交叉发展”的两维路径理论入手,提出现代农业发展应突破传统三大产业之间界限分明、各自独立的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9]。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使得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的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出现一种具有融合性产业属性的新形态农业[11]。应用产业融合理论改进传统农业企业相对落后的链条发展模式是前沿的理论发展趋势。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对创新活动五种情况的界定,产业融合被划分为技术融合、产品(服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12-14]。在稳固传统产业基础上,产业融合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与融合,保证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15-16]。开放式创新的环境则更有利于企业利用外部的资源、技术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加快融合的步伐,带来产业的创新升级[17]。在农业研究领域,梁伟军(2011)提出高新技术产业与农业相关产业的技术融合产生了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创新技术的扩散产生了具有融合性产业性质的新技术,提供了具有融合性产业属性的新产品和社会需求,带来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新型竞争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组织重构[11]。

(二)产业融合方式

1.产业渗透机制

产业渗透是指在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边界处发生的产业融合,主要是指高新技术向相关产业或者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其中技术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柳钦(2007)从经济学的层面指出技术创新是产业渗透现象的主要内趋动力,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又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18]。当某一领域出现高新技术后,相应的技术创新就会通过高新技术渗透和物化技术渗透两种主要途径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外界技术的引进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体现,并且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是产业间技术渗透的前提,通过新技术的渗透扩散改变了传统产业封闭性的现状,产业技术渗透将开放式创新与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相联结,两者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动态正向关联关系。一方面开放式创新引进的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技术领域,生产出新兴产业产品来替代传统产业产品;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积累性资本和支撑性产品基础。

2.产业交叉机制

产业交叉是指两种及以上产业的交叉发展。产业交叉能够突破传统一体化封闭性的界限,原有的产业链不断扩张与延伸,使得原本不同的产业之间出现部分合并,交叉、融合的程度越高,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模糊[10]。现有的交叉融合更多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不断地调整市场结构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构建正是这一种融合方式的体现。农业及相关的农业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市场的需求,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产业交叉促使原本界限分明的企业开始相互借鉴与合作,主要表现为横向产业比例的重新分配和纵向上下游产业联接的拓展延伸两种方式。横向上,通过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环境条件、产品与创新思维的交叉,传统产业链自产自销的模式所占比例逐步减小,拓展了开放式创新所占的比重和范围,提供更多满足不同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出现了将农业与信息业、旅游业相互融合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纵向上,产业交叉融合将传统产业领域单一环节的生产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生产经营过程,整体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实现产业领域快速拓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层次的快速升级,全产业整合模式逐步完善,形成一种空间拓展的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

3.产业重组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来分化、解体和重组传统的产业体系,形成一个开放式创新型产业体系[19]。产业重组是产业融合的另外一种发展方式,产业重组的融合方式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产业重组带来产业的全面融合,使得各自独立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重组的方式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20]。

不仅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企业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产业重组。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在生物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产业重组方式的融合同样体现了开放式创新与传统产业链升级的耦合性,这种产业重组方式的融合弥补了传统一体化存在的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等不足,同时重组带来资源交流和市场互动,在动态化的融合中节约交易成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理论框架

基于上述产业融合方式,本文提出企业实现创新导向的新型产业链整合的基本逻辑:以技术为主的产业渗透融合能够改进传统产业链垂直整合存在的封闭性,企业实施开放式技术创新将加速实现设备、工艺、产品等方面的升级,最终形成技术引领的产业链整合;产业交叉融合的方式能够打通传统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隔阂,企业通过与横向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合作,拓展开放式创新的范围和涉及领域,由此不断开拓新市场,实现空间拓展的产业链整合;基于产业重组方式的产业融合,企业将以分立剥离及兼并重组的方式改变原有产业的单一构架,依照技术、产品及市场相关性的原则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性重组,这种创新模式带来新的产业价值生成,构成了结构重塑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够发现一些新的变量或者新的关系,从而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丰富现有理论[21-22]。基于本研究主题对案例现象系统分析和理论构建的需要,本文将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法,依据“理论抽样”的原则和前期数据收集及调研资料,选取“正大集团”和“中粮集团”这两家跨国大型农产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既可以体现典型代表性,又因两家企业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融合方式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性,具有案例研究差别复制以及互补性的效果。根据罗伯特·殷(2004)、Eisenhardt(1989)等学者的研究[23-24],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避免或者弥补访谈过程中带来的主观性。基于案例研究“证据三角”的原则,本文采取访谈法、企业相关二手数据收集法、文献分析来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四、研究发现

(一)软技术与物化技术的双重渗透

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带来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产生技术引领的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模式。企业首先在某一领域寻求技术突破,然后逐步渗透,最终实现整个领域的技术创新。正大集团着力研究父母代种鸡的培育,反复试验种鸡培育方法,试图研发出适合当地生存的鸡仔品种和养殖技术,但是由于泰国农业科学技术不足,研发经多次试验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在一次参观学习中发现美国Arbor Acres公司拥有成功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便开始寻求向其学习的机会,主动寻求外部新技术并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新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双方合资建立了泰国爱拔益加有限公司,进行家禽育种、进出口祖代种鸡、饲养、鸡肉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不仅实现软技术在家禽事业群的渗透,也实现了生产设备更新和工艺流程等技术的改进。

中粮集团注重科研创新并在科技研发创新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如表1)。一方面,加强与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农业科研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如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中粮集团与山东省农科院联合研发抗寒性和产量均优于普通小麦的“中粮六号”。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创新技术,如在畜禽良种培育领域,中粮肉食引进世界一流原种猪,利用优良基因建立种猪繁育体系,并通过数量遗传和最新分子生物技术持续改良。可以看出,中粮集团在食品产业链的各个层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

软技术的渗透与物化技术的渗透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视角,两种方式的渗透相互融合,使得整个产业链内的企业不仅更新生产设备而且改进操作工序,以便实现高效、高质的生产,获取持久的竞争力。正大集团实现工艺创新和设备的更新(见表2),正大集团使用计算机控制整个工艺流程,在整个供应链中,从上游种植或(鸡苗)养殖、到食品生产再到全球消费者的餐饮和服务的全部信息都被收录在现代化信息系统中,并通过采用FXA软件来整合各个方面收集的数据;采用Win Food 程序处理关于成分部分的数据,利用SAP技术系统控制工厂及金融账号来分摊肉鸡成本,满足消费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了产品结构和质量的改进,既减少人力资本又保证食品安全。

表1 中粮集团部分研发创新

表2 正大集团技术引领创新带来成效的表现

此外,正大集团将这些技术渗透到相关联的市场和领域,如育种研发、养殖科普技术、先进屠宰加工技术、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纵向上,实现了关联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体现出开放式创新的深度拓展;横向上,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企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广泛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正大集团又不断地进行开放式创新,将创新技术渗透到相关联业务部门。如今正大集团已拥有先进的饲养技术、生存加工设备、疾控防疫技术等,基于产业各相关链条的技术融合拥有了完善的现代垂直产业链结构。

中粮打造的农业生态谷项目成为全新的农业创业摇篮。既加强与专业科研机构在软技术方面的合作研发,又结合了物化设施等方面的改进,在国内范围内展开技术创新的推广及应用。例如,由中粮生态谷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共同开发、建设成全球第一个高度集成人工光植物工厂、食用菌工厂、多层叶菜工厂、新能源、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等技术的农业综合体。如今,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全球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集农产品贸易、物流、加工和粮油食品生产销售为一体,为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提供粮油食品。

(二)产业交叉作用下的空间拓展

产业交叉融合又称互补型融合,实现产业间功能的互补与延伸。这种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本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既能保证本企业产品的质量,又能动态化识别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消失,并进一步促使交叉不断推进各个层次、领域,拓展了产业的发展范围与功能,形成一种空间拓展的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

1.多产业交叉开启新型经营合作模式

产业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产业交叉领域,促使企业不断向关联部门拓展延伸,改变了传统产业链封闭性的经营模式,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及部门之间开启多产业交叉的新型经营合作模式。成长阶段的正大集团采取将政府、金融机构、生产企业及农户四方要素相结合的战略。正大集团积极响应泰国政府的号召加入“Contract Farming”项目,联系银行财务部为农户提供担保,正大集团建设农场,为农户提供种苗和饲料,相关的生产技术指导以及疾病防疫与控制技术(见图2)。这种合作方式在农业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加大了对不可预测的交易价格、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保证,减少不确定性交易带来的风险,同时为农户提供最大可能的资助。横向上,多产业交叉方式的融合,即打破传统单一产业封闭式发展的弊端,又带来资金支持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同样,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粮集团(COFCO)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的带头作用,采取优化全产业链的协同机制,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中粮将工商等方面的资本引入农业领域,将现代生产要素(技术、资金、种子、机械化)和商业模式(电商等)引入农业,在物流运输、渠道管理、市场运作、品牌推广等方面相互关联,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两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经营模式,但是它们都采取将政府、资本、技术和市场相融合的一种方式,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市场等,这样既能保证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紧密合作,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又能动态化、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带来链条内企业可持续性创新发展。

2.上中下游产业交叉打造全产业链

产业交叉融合促使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展,产业内部结构趋于扁平化,产业边界不断模糊化,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产业链之间界限,促使市场经营规模不断拓展,进一步构建全产业链整合模式。

正大集团采用“Contract Farming”的合作模式,纵向上推动产业链向上及向下游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业链整体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完善。在产业链的上游,与农户的合作,保证上游市场原材料来源稳定。在政府政策鼓励、金融服务的资金支持下,正大集团给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并定期收购农户的农产品,多重措施下给原材料的来源及品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中游进行现代化农产品的加工,正大集团拥有先进的屠宰厂、冷藏厂、肉品加工厂,精工细作不断加大

图2 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图

农产品的附加值。如鸡肉的加工,进行胸肉、腿肉、翅膀等各个部位的分割,碎肉加工成肉串、肉丸、罐头、调味速食餐等,鸡头和鸡骨头卖给其他动物的养殖场,鸡毛经高温处理后做饲料、肥料等。下游市场,在传统销售的基础上,正大集团不断向下游产品服务领域延伸。仅在泰国就设有300个五星级烤鸡零售店,还和美国老头炸鸡店、7-11连锁店、荷兰万隆零售连锁店等联合扩大下游销售市场。

这种经营发展模式突破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采用垂直产业链整合并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从原材料到餐桌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在整个链条的发展过程中,正大集团通过纵向及横向整合战略积极寻找新机遇,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方法进行技术、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及改进,最终使得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交叉融合,带来空间拓展的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

同样,中粮集团为实现创造产业共享价值,也采取“全产业链”战略模式,纵向产业链控制产品的原料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在产业链源头,中粮从源头开始控制,抓好种植环节、供应商、新改扩项目以及新品研发的管理,打造原料端、生产端、运输端、流通端等环节的无缝衔接,保证从田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品质。在产业链中端,中粮不断完善仓储、物流、加工环节,通过在稻谷、小麦、饲料等链条上进行资源配置,在中国最优质的产区和最具增长性的销区进行仓储物流和加工的统一布局,同时也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流通的渠道,提升农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保障。在“全产业链”下游,中粮延续前端和中端优势,持续搭建和完善综合性食品营销网络,强化品牌建设,推出“明星产品”,并通过与前端、中端的有机连接与匹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从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可追溯体系建设等方面严格保障食品安全,使得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向前延伸到种植养殖环节,向后延伸到粮油食品销售环节,延伸了产业价值链。

(三)产业重组作用下的“全产业链”战略

产业融合将产业间分工变成产业内部分工,产业重组则是指在稳定的业务基础上进行的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扩张或通过分立和资产剥离出售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本各自相互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一个全新的标准约束下重新组合,最终实现结构重塑、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

进行产业重组首先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或者分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全产业链“多赢、最优”的格局。例如,正大集团早在20世纪70年代对其企业发展的组织构架进行了一次大调整,亚洲经济危机时,正大集团在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剥离一些非主产业,如啤酒、摩托车等,进行主营业务的重组,将关注点集中于核心业务——食品、零售和电信行业。这三大领域的事业增长引来众多战略合作伙伴。

面向深化主营业务的多层次价值增值,企业还通过深化产业布局加速“全产业链”模式建设。尤其面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迫切需要大型农产品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食品。正大集团进行的并购重组活动包括,于2013年6月斥资66亿美元收购在泰国的欧洲第二大连锁企业万客隆(Siam Makro),一举成为泰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2015年12月11日,正大集团重组湖北同星农业公司,借助正大集团的实力和品牌,在随州市投资监理国际标准的白羽肉鸡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基地,打造安全放心食品和现代农业。

中粮确立“全产业链”战略后,通过重组上市公司做强实业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短期内并购重组了多家企业(见表3 )。先后通过参股、控股、独资等多种方式建立自己的实业平台,布局全球,打造世界粮食长廊。在规模和布局上形成全产业链、多品种、全球布局的农业和粮油食品企业的大框架。

被并购企业成为中粮集团的下属子单位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发展中的一部分,也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全产业链”战略,并实现产品由源头、生产过程到销售可追溯的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控。

表3 中粮集团在农产品行业的“全产业链”战略实施事件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通过引入产业融合理论探索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

针对传统一体化的封闭性特点,创新导向的产业链整合在全产业链领域进行技术渗透、空间交叉、结构重组三种方式的融合,打破原有产业链之间明显的界限,使得上下游及横向产业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针对农业企业发展缺乏创新的问题,新型产业链整合创造一个大环境下的技术、资源、市场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合理利用企业内外的资源技术,动态化地识别市场机会,体现了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技术渗透和产业之间的交叉合作。由此可见,从产业融合视角入手,将产业链整合与开放式创新联合,便塑造了一种创新导向的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这一模式拓展了产业融合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到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领域。

2.农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特征与实现机制

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如何促进创新资源的内外流动并共享创新成果的商业价值,是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大量关于工业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文献,多将企业置于开放式创新系统的核心位置,考察更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可能性,而往往忽视其他相关主体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而这个问题在农产品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中,因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户在合作方面对开放式创新成功起到的独特作用,而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分析了农产品企业是如何与农户展开合作并进一步使农户接受并受益于这种合作模式的过程,为开放式创新理论在农产品企业的适用性和独特性都做出注释。研究发现,农产品企业的参与主体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还要在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充分考虑农户这一特殊的群体,考虑当地农户所拥有的资源,农户技术、资金等条件对于合作模式的接受程度。并进一步揭示政府、银行等其他第三方主体在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及定时收购农产品等活动在开放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工业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建立起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往往以自愿交易或合作为基础,而受自然条件限制以及农户本身创新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企业开放式创新则是农户在企业主导、第三方主体的支持和参与下展开的,这种适合农产品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深化和丰富了开放式理论在特定行业的独特性和表现形式。

表4 基于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整合模式与传统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3.将产业链整合理论向跨产业网络层面拓展

产业链整合理论认为,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单个企业能力与资源的较量拓展到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农产品企业在产业融合的实践中,传统的产供销一体化那种固定工序和工艺的价值链衔接模式不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三次产业的产业链按照一定的界面标准重新耦合,形成一种纵横相互交叉渗透的跨产业网络层面的新链条。网络层面的产业链主导因素是知识的关联度,共享知识能够提高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知识创新成为网络层面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之间的主导差异,而在知识层面的指引下农产品企业积极践行的“全产业链”优势资源互补性的整合活动,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链整合理论的研究维度和研究层面。

(二)对策建议

1.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渗透方式

农业企业发展早期应主要采取由外到内形式的技术渗透。当外部技术创新逐步向内渗透,企业倾向于模仿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产生以全产业链模式由局部到整体的技术渗透。随着产业链整合模式趋于日渐完善,应寻求在全产业链模式下合理利用产业内外创新资源,内部努力组建独立的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比例并增加技术专业人员的比例;外部加强与专业院校、研发团队的合作,由局部的技术创新渗透到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横向关联产业,最终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链条,实现技术创新引领的产业链整合模式。

2.利用产业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空间布局

产业的交叉融合突破传统产业原有的界限,比较两个案例企业发现,他们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能够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延伸拓展。纵向上,农业与工业交叉,农业企业更新自有的机械设备,借鉴工业生产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促使农业生产高科技化和标准化。同时,农业生产出的粮食、蔬菜等直接进入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经过高标准、严规格的分类处理和生产加工,增加农作物等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既符合食品绿色安全的标准又促进农户、农业企业及相关联行业的相互合作与发展,实现一、二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经过上游、中游的相互交叉合作,最终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进而极力开拓产业链下游市场。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根据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来不断调节自己的生产加工体系。横向上,在产业链拓展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同时,应适时带动链条上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利用好政策支持、金融及信贷部门的资助以及衍生的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拓展产业创新发展范围。空间拓展带来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促使农、工、商及产、供、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由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整合,既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又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

3.利用产业重组战略促使全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

与中粮集团相比,正大集团更多体现依靠自有的业务进行生产加工,在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环节进行产业重组,开拓销售渠道。而中粮集团则更多的将重组业务延伸到产业上中下游多个环节,并购的规模和范围更加广阔,但也在协调及融合重组部门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虽然采取融合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家企业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既突破传统一体化的封闭性、断层式的弊端,又通过产业渗透、交叉、重组三种融合方式带来技术渗透、空间拓展、结构优化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同时在整个新链条下节约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动态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这为农业企业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产业链整合方面的产业升级提供实践指导,农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链条的整合与创新,构建强大的产业网络提高自身产业的竞争力。

[1]曹 群.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9.

[2]邓心安,许冰茹,杨多贵. 生物经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中国科技论坛,2015(12): 69-74.

[3]鲁钊阳,廖杉杉. 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区域创业效应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5): 67-78.

[4]邵喜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12(24): 51-55.

[5]蒙大斌,王 昕. 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分割对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7): 111-117.

[6]丁国杰.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化路径探析[J]. 科学发展,2011(12): 98-103.

[7]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2016(8) :17-28.

[8]KIM N, Lee H, KIM W, et al. Dynamic pattern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a large amount of unstructured data [J]. Research Policy, 2015, 44(9): 1734-1748.

[9]梁伟军.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 求实,2010(3): 69-73.

[10]胡汉辉,邢 华.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2003(2): 23-29.

[11]梁伟军.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科学·经济·社会,2011 (4): 12-17.

[12]ALFONSO G, SALVATORE T.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1998, 27(5): 445-463.

[13]周振华. 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3(4): 46-52.

[14]张来武. 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J]. 中国软科学,2016(1): 1-5.

[15]吴少平. 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2): 13-16.

[16]胡金星. 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7.

[17]温兴琦, David Brown. 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展与治理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4): 5-10.

[18]陈柳钦,叶民英. 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J]. 湖湘论坛,2007(6): 40-42.

[19]彭兴庭. 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1-15.

[20]张佳书,苑会娜,傅晋华. 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典型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6(10): 148-154.

[21]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0-24.

[22]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50): 25-32.

[23]罗伯特·K·殷.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 周海涛主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4]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本文责编:辛 城)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about Agriculture Case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LI Yu1,2, YANG Jing1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DUFE,Dalian116025,China;2.SchoolofManagement,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0,China)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about traditional integrativ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hai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s, we build a new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which oriented open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we select the CP Group and COFCO as our study object, then we take a compare analysis for the process and focu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pproach. We find that a new type of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not only change the closed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hain and bring new creativity constantly, they link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 by penetration, cross and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way, and deepen and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open innov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Thereby forming a patter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olicy advi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upgrading about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agricultural product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industry convergence

2016-09-07

2017-02-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网络视域下有意识的知识溢出、知识创造与创新集群衍生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71472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动机/模式、解吸能力与创新绩效: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71602019);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业链垂直整合视角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L15AJL003)。

李宇(1979-),男,辽宁阜新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F321;F062.9

A

1002-9753(2017)03-0027-10

猜你喜欢
开放式交叉产业链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