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一个“多看”你的机会

2017-05-02 16:45郭韶明
女性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缘见面次数

郭韶明

女友让我给她的同事介绍男朋友,我说出了一个名字,女友吓一跳,说:“他哪里配得上我同事?”其实她同事并不见得有多美,可是在她眼里美若天仙。

想起我当红娘的一次经历。我是女方线人,朋友是男方线人。看他们迟迟没有进展,我打电话给朋友:“那女孩可是人尖儿,一堆人在后面候着呢!”朋友不急不徐:“没到时候吧,可能他们都很忙。”又过了一个月,和朋友吃饭,我声讨:“你那牛粪是怎么回事,我这儿鲜花可等着呢!”朋友回:“什么世道,牛粪不急鲜花都急了。”

回头一想,自己也有同样的倾向—觉得自己的朋友无可挑剔,别人都是高攀。

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是亲近的人越觉得赏心悦目,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多看效应”,简而言之就是,看得越多越喜欢。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就类似的现象做过一个实验:

他向参加实验者出示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只出现一两次。之后,他请看照片的人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比起只看过几次的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与人们惯常以为的“喜新厌旧”相反,看的次数增多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无怪乎,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朋友是“极品”,而不熟悉的人都属“残次”了。一个人就算你最初不怎么感兴趣,相处久了也觉得他总有可取之处。不信,看看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是不是个个都挺顺眼的?再看看身边的朋友们,是不是都怪不错的?还有你的父母,你的亲戚,怎么每一个都那么慈眉善目?

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足够细心,可能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很会利用“多看效应”,他们善于利用机会接触对方,提高彼此的熟悉度,继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读大学时,系里有一个八面玲珑的女孩,人缘好得让人羡慕。可以说,系里的每个人,无论男女,跟她都很铁。后来发现,她的秘诀就是“串门”,经常到各寝室串,几乎和每个人都聊过天、谈过心、逛过街、出过门。男生宿舍那边,她也是常客,打牌、唱KTV,从来没少过她。

好处是,不管什么选举,她的票数总是遥遥领先,用当时的话讲,就是群众基础极好。

今天想来,她可是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大学里随机找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歡的程度也较低。

所以,作为大学生,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多在寝室间走动,即使只是露个脸,借瓶开水或者换本书。在来来往往中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同时获得你所期待的群众基础。

作为职场人士,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只管自己眼前那个小摊子,不与人交往,遇事喜欢往后撤,发言喜欢往后错,开会喜欢往后坐,这样只会让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之路止步不前,这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边缘。

有一个词叫做“职场透明人”,说的就是那些严重被忽视、被忽略的人,活儿没少干,但就是不在同事和领导的视野内,说的话不被重视,做的事不被肯定,就连同事生个孩子、周末聚个会,都故意不通知他。总而言之,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关注。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忘了这个人的存在。

归根结底,都是不善于经营自己的职场形象,生生把自己与周围隔开了一道墙。

经常与人聊天,拉拉家常,带点小礼物的同事,是不是人缘要好许多?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是不是往往比较讨领导欢心?当然,不是鼓励溜须拍马,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的礼貌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只要你不再低头走过,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多看效应”并非万能钥匙。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即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差。如果第一印象就很差,那么见面越多就越惹人讨厌,“多看”反而让人“多厌”,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一切的前提还是认清自己,理顺了,再拿给别人看。

关节点:多看效应

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是亲近的人越觉得赏心悦目,简而言之就是,看得越多越喜欢。

与人们惯常以为的“喜新厌旧”相反,看的次数增多反而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露脸也要讲技巧,比如吃饭时的礼貌招呼,电梯里的寒暄问候,会议上的相视一笑,某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

猜你喜欢
人缘见面次数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情商高,人缘好,很会做人的三大星座
秀逗蘑菇村
艺升人缘厚
不能见面
你好,春天
人缘差
在钟塔见面
让你代购的熟人不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