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倩倩
不久前,中国首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炉。报告首次进行了披露:“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与改革开放后取名常用的“伟、强、杰、萍、静、芬”不同,新生儿的名字一眼望过去,满满的“浩然”“子轩”“梓萱”“梓涵”扑面而来。年轻的父母们好不容易给宝宝们起的名字成了千人一面的“网红脸”,这有点尴尬了—就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不管变换名字叫行者孙、者行孙还是者孙行,依然在银角大王的一声叫唤里被收入了羊脂玉净瓶。而有些父母剑走偏锋,为了标新立异而起的四字名字,“陆焰之瞳”“王子拼拼”“端木女王”,差点让人怀疑《西游记》里的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和奔波儿灞、霸波儿奔是他们穿越回去起的。难道年轻父母们给萌娃们取的名字,只能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名字从来都是一个时代社会关注和文化审美的风尚标
重名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不是新鲜事了,80后上学时一个班里可能就有好几个叫“X伟”“X静”“X磊”的。“张伟、王伟、王芳、李伟、李娜、张敏、李静、王静、刘伟、王秀英”是目前中国重名最多的前十个名字。全国大约有98万人的名字叫建国,有超过40万人叫国庆,这样带着时代印记的名字,是中国名字的一大特色。
名字是个性化的符号,同时也是一定时代社会关注和文化审美的风尚标,从中反射出时代和社会心理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取名紧跟革命动向,名字带着浓重的政治标语口号味,“卫国”“援朝”“跃进”“文革”“要武”“永红”“向东”“卫东”满天飞。在1966~1976这10年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1970年代达到巅峰。甚至人们会从从一个人的名字来判断他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程度,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政治命运。改革开放后,历史在不断地反思,这股风潮明显退却,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审美观念受到了冲击,中国人的取名,逐渐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体审美,从乡土特色走向现代气息,希望孩子快乐、聪明、事业有成,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长期以来,从众心理、中庸意识和集体意识,让人们很容易被流行的意识和文化潮流所裹挟,起名“一窝蜂”。不过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淡化,80后的爆款名覆盖率高达17%,而00后的重名比例下降到8%。
取名的变化彰显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从大数据中可以看出,新世纪后取名的趋势有了明显的变化,皓、昊、梓、轩、涵、怡、欣、诗等带有古典文化气息的字眼成为取名常用字。2016年男宝宝热名榜前10名分别是“浩然、子轩、浩轩、宇轩、浩宇、梓睿、子轩、浩轩、俊熙、梓豪。”2016年女宝宝热名榜前10名分别是,“梓萱、梓涵、诗涵、可馨、一诺、雨萱、欣怡、子涵、晨曦、子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消费支出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社会文化越来越开放包容,人们在精神上更加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要求个性自由。这些变化体现在取名上,就是文化热取代时代热,彰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欣怡”“梓萱”“俊熙”等这些有别于以往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名字,可以看出新世纪的父母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除了“大抱负”“很成功”之外,还喜欢“小清新”,向往“小确幸”,他们希望生活既有诗意浪漫,又有快乐清新。
不过,虽然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取名上想直接跨越到朱门绮户琴棋书画的境界,奈何文化断层的硬伤无法弥补,脑袋里被强塞了中国诗词大会,操作技术层面却还停留在情深深雨蒙蒙,本以为取的名字不是“阆苑仙葩”就是“美玉无瑕”,其实不过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宝宝们的名字一水儿都好像是在“琼瑶风港台言情剧+网络玄幻小说”这口官窑里烧制出来的,子轩—子萱—梓萱—梓涵—子涵,名字套路都套成套娃了。
姓名既是心理暗示又是寄予期待
一个成功的名字不仅可以激励自己奋斗进取,而且可以在社交中处于优势;相反,一个失败的名字则有损自己的社会形象,为开展社交设置障碍。年轻的父母们在给宝宝取名时,凝聚着对新生命的殷切期望或理想抱负,还希望以灵活生动、气韵传神的汉字反映品格内涵和审美情趣,让名字充分体现汉字的字形、意义、音韵之美。比如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名字中都普遍更强调快乐、阳光。此外,家长还期望女宝宝“珍贵出众”“文雅不俗”,对男宝宝的期望则强调“广大”“尊贵”“事业有成”“学识睿智”。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取名考验的是家长的学识修养,以及对个体、社会、时代的认知。很遗憾的是,年轻的家长们普遍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文化多样性的底蕴,审美欠缺个性化,大多数取名不是模仿名人,就是从影视剧或小说主角中借鉴,或者干脆求助网络取名软件,本以为是追求个性化,却往往逃不脱从一种从众走向另一种从众,导致姓名类型化、雷同化。
不过也不必太过担心。被人称道的大唐盛世,也有一段时间取名类型化,像仁、义、礼、让、恭、敬,慈、爱等儒家诸字不胜枚举。之后随着文化的繁荣,不但出现了大量以用玄、通、冲、虚、夷等道家字眼取名的,还有马三宝、郑善果、高力士,王维字摩诘、牛僧孺等以佛家字眼取名的,到最后丰富多彩,百家争鸣,如杜如晦取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卢藏用取自《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甚至还出现了如李无上道(金仙公主)、杨无量寿、范如莲花、王心自在、董菩提心、罗四无量、吴波奈罗等即使是今天看来十分前卫的四字名。相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让取名重回盛唐气象,也不会只是一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