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探讨

2017-04-29 00:00:00王秀荣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7年7期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琐碎的教育管理中,由于师生之间沟通不畅、互动不力以及了解不够等原因,常常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形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能够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一定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案例分析;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5-0053-03

【作者简介】王秀荣,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像农业而不像工业,办教育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跟种子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和成长,只要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师生关系的建构也是如此,需要师生彼此间真诚的情感交流。笔者基于日常的教育案例,分析和谐及不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探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解析

有研究从师生冲突视角探究了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质,研究认为,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及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教师代表着的成人社会与学生所代表的儿童的自发性的生活欲望是相对的。学生与教师的不同认识存在于同一时空,容易带来师生间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权力主义的对立加剧了师生冲突。[1]

1.沟通不畅,多方关系未能理顺。

案例1:小Y是一个个性极强的女孩,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前,她妈妈打电话给我,想了解孩子的英语学习状况。恰好那天小Y单词默写成绩不太理想,我表达了希望家长每天督促孩子背诵默写并检查孩子默写本的意思。Y妈妈说平时并未见孩子带默写本回家,于是当天我特地要求小Y将默写本带回家让家长签字。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小Y默写本签字情况时,她极不配合。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给小Y的妈妈打电话反映了这个情况。没想到她妈妈打开了话匣子,在电话里越扯越远,同时,她表示想到学校和我当面沟通。恰逢第二天我要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不能如约。后来,小Y的母亲没有再联系我,而小Y对我也越来越疏远。

说到教育,我们总会说“人皆可教”,然后自然引出了“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给所有的学生足够的关怀”,但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除了教师角色还有其他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对于教师而言存在家庭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等,对于学生而言存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师生关系是诸多关系的交汇。师生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家庭—教师—学校—学生—家庭”这样综合的教学环境之中。[2]很明显,案例中的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要进行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也试图建立良好的联系,但最终因为处理不得当,非但没有能够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还对师生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就是因为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其实,教师首先应该让家长和学生明白,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2.互动不力,师生缺乏平等交流。

案例2:我是一个比较爱整洁的人,进教室首先关注讲台上是否有粉笔灰、废纸或多余的物品等。如果当天教室里黑板没有擦或是讲台乱七八糟都会影响我上课的情绪。班长H由于身高的原因,坐在讲台边上,所以我每次都说:“H同学,收拾一下讲台。”“H同学,黑板怎么还没擦呢?”每当这时,H都很不情愿地进行整理,而班上的其他学生似乎也认为由H整理是理所当然的。一段时间后,H向我提出抗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做?第一我不是值日生,第二讲台乱并不是我造成的。所以请您下次不要再喊我整理。”我告诉她,作为班长,她应该帮助老师承担一些管理工作。但她告诉我,虽然身为班长有责任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事务,但老师也应该按照班级的规范管理,而不是把责任都归咎到她身上。后来,H找到班主任,表示要辞职,不再担任班长,而且拒绝与教师深入交流。

显然,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和谐的,原因在于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照顾。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自己制定了规则,但又主动破坏或是不遵守规则,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由于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尚未定型,其关心的是自己“眼下”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和学生有效沟通,就会遭到学生的嘲笑和反感,原有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师生间距离就会陡然拉大。[3]如果教师课前能与学生有效互动,把自己的要求反馈给班长并且征求班长的意见,形成师生间认可的解决方案,则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正是缺乏这种简单有效的互动,使教师简单地认为班长没有履行职责,班长认为教师处事不公,最终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3.了解不够,熟悉并不等于读懂。

案例3:2016年,我参评一项荣誉,测评学生满意度时,一位学生投了弃权票,而这个学生是我最欣赏的英语科代表,这让我很意外,也对这个学生产生了一些误解,因为误解,我也没有主动找学生进一步了解情况。后来,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向我表露了以下几层意思:带着紧张不安的心情升入初三年级,英语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就给了她莫大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她做英语学科代表与我相处期间,渐渐理解了我的严厉认真,也发现了我的幽默,慢慢感受到了我做她们英语老师的幸福;在测评学生满意度时她投了弃权票,是因为她觉得我获奖太快太容易了,但是后来在座谈会上她和同学们却实事求是说了我很多的优点,她祝我好运并希望我能原谅她。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个投了弃权票的学生并不是对教师不满意,只是因为对教师还不够了解,学生出于谨慎所以有所保留。可以看出,案例中的教师对学生其实是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想法的,这个事情对他们的师生关系是有过影响的。当然,从后来的这封信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她在经历了未知—害怕—敬佩的心理历程后,最终对老师是肯定甚至是喜爱的,所以她才会因为投了弃权票而心有愧意。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存在,而学生多数时候是一个幼稚不稳定的存在,所以师生关系的困扰一般起源于学生,而解决的关键却在于教师。教师要宽容学生,合理地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形成自己稳定成熟的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引导学生从一个目标模糊、价值观不稳定的个体,转变成一个目标专注、稳定成熟的个体正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究

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双方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相处的氛围是和谐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灵上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关联;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应该是基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为学生与教师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发展和成长,进而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形成健康的人格。

1.平视:关注语无伦次的他

案例4:一天下班回家,我在校门口看到小Z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出校门。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平时比较内向、敏感,在班里话也不多,我跟他没有太多的交流。趁这个机会,我主动和他打招呼,学生显得有点受宠若惊,跟我搭话时有点语无伦次。交流中我得知他和我同住一个小区,于是邀请他搭乘我的车,他先是不肯,经过我的再三邀请,他终于同意了。一路上,我没有与他谈论学习的话题,而是和他谈论班级里的一些趣事以及对此我的想法和看法。显然,这个话题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没想到,这个平时看似话不多的学生,其实对班级管理很有想法。在我多次对他的看法和见地表示赞赏后,他更是推心置腹地和我一路交流到了家门口。

当一名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个人素质和自身吸引力时,他很难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接纳。我一直担心年届不惑的我和学生有距离。作为班主任,我为自己这次能抓住契机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并交流感到自豪,因为我放低姿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所以获得学生的信任。所以,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是“平视”。

2.融入:“老师,吃个棒棒糖吧!”

案例5:“老师,吃个棒棒糖吧!”小S忽然举着棒棒糖到我面前,我内心一阵感动。这群学生平时对我这个“老班”都是敬而远之,今天却主动和我套近乎。既然学生提供了机会,我何不趁机融入呢!我表示高兴并告诉他我会把这个棒棒糖留给我女儿吃。她们似乎觅得了很好的话题,显得更高兴了,忙问“老师您女儿几岁?读几年级了?”等一连串问题。

让不惑之年的我来做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的班主任,我一直担心和她们有代沟,走不进她们的世界,难以听到她们的心声,无法管理好班级。“老师,吃个棒棒糖吧!”这清脆的嗓音犹如一道明亮的闪电,也犹如一泓清泉,让我心里豁然开朗,如饮甘醴,久久感动!说实话,这正是我孜孜追求的氛围,也是我努力寻求的“润泽生命”的境界。实际上,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师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是价值上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权益和主体尊严。我暗暗告诫自己,多关心学生,主动融入其中,真正实现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创造奇迹。

3.赏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案例6:“老师您看,这些花草长势挺好吧?”小F热情地向我推介由她管理的班级绿植。小F,是个长得很喜性的小姑娘,智力不是很好,作业常常不能按时上交,即使勉强交出,也是胡乱画几笔,成绩每次都是毫无悬念地倒数,之前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不是很喜欢她。但我发现,这小姑娘每天总能按时上学,上课遵守纪律,每次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热情打招呼。而且她也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对小动物和植物特别上心。她能把班级里同学的不良行为及时反馈给老师,同学遇到困难她也乐于伸出友谊之手。对这样的孩子,我实在不忍心在成绩上对她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我也不想因为学习成绩的缘故让她产生被排斥的感觉,所以当我发现她对养花种草感兴趣时,便努力发掘她的优势与长处,让她负责班级绿植的维护,并不时在班上对她提出表扬。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智力、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百花园里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从“润泽生命”“尊重成长”的视角去审视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生活就不那么枯燥和乏味。

总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能蹲下身来接进学生,关注和赏识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也一定能尊重和理解教师,实现师生关系的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沈莹.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的另一个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59-62.

[2]焦锋.教育学基础与案例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3]林存华,金科.价值差异、教师权威与师生冲突[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