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今日为何无绅士

2017-04-29 00:00:00塞北的雪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2017年5期

作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伦敦马拉松赛在2016年遭遇尴尬:在比赛进行过程中,赛道终点处的比赛用水竟然遭到哄抢,有人甚至动用手推车,将整箱整箱的饮用水公然搬走。事件曝光后,众多网友评论这种事情实在不该,狠狠打脸英国闻名世界的绅士风度。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英伦绅士第一次受人质疑。成都女孩胡君英原本怀着寻找绅士的想法留学伦敦,可在英国停留的五年间,她最突出的体会就是,我们之前从银幕和书本上看到的英国绅士,并非英国人的全部。尽管“绅士风度”如今仍被多数英国人所推崇,但真正践行的人已经不多。就连作为英国王室“旗帜”的女王陛下,也曾不只一次为此叹息,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繁琐礼仪遭厌弃

2012年,我和大学室友李贞一起成功申请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虽说英国的学费和消费都贵得吓人,可为了个人发展以及共同的“绅士情结”,我们还是说服家人,资助我们最终成行。

我对英国绅士的好奇始于英剧《傲慢与偏见》,剧中由科林·费斯扮演的达西先生,简直将翩翩绅士玩出了新高度,难怪英国诗人霍普金斯会自豪地说:“即便英格兰民族不能给世界留下别的什么东西,单凭绅士这个概念,就足以造福人类了。”所以我们一到伦敦,就开始了英伦绅士的寻觅之旅,可结果,却让人有些失望。

第一天去学校报到,我们在注册处遇到了一位40岁上下的接待人员,看到对方的第一眼,我的视线就很难从他身上移开了。因为这位男士乍看上去,居然有几分休·格兰特的感觉,那可是连好莱坞都认证的英伦绅士演员呢,我激动地期待着与正宗绅士的首次面对面。谁知对方一开口,我的脑袋便开始不停冒出问号:“怎么听不到传说中的伦敦腔?另外,为什么他说的话这么短呢?”

很早就听说英国人在礼仪方面相当讲究,尤其是对于谦辞和敬辞的使用,简直可以用“无所不用其极”来形容。在国内选修英国文学课时,早年留学伦敦的教授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去菲利路上的一家餐馆吃饭,原本半分钟就能解决的点餐,那位绅士的服务员小哥居然花了五分钟才帮他搞定,对方讲话时句句不离“先生”、“请”、“谢谢”,而且用的全部是疑问句式,让人听了真是无比的受用。

五十多年前曾去利物浦游过学的母亲也证实了教授的说法。那时候,她去当地一家邮局给朋友寄明信片,刚好碰到一个英国人跟她借签字笔,她至今仍清晰记得对方说的话。“你好,小姐。不好意思,能不能问一下你是否恰好有一支多余的笔可以借我临时用一下,如果你不介意的话?”真是说话的时间比签字的时间还要长。尽管对方的敬辞已经用到了废话连篇的地步,可听的人却并不会感到不快,反而会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可是为什么我从注册处那位接待人员的嘴里却听不到多余的敬语?这让我隐隐有些失落。

一个多月后,李贞也遭遇了一件让她感到失落的事。当时,一个国内代表团要来孔子学院参加活动,李贞被介绍去当翻译。在她看来,英国人在正式场合的着装是相当正统而且要求嚴格的,她礼貌地提醒代表团人员最好选择正装搭配领带,衬衫也要挑选能够露出袖口的那种,而且顶扣和袖扣都要扣紧系严,这样才比较得体。后来,大家都按照李贞的提醒选择了着装,可是到现场一看,李贞却有点蒙了:四位英方嘉宾虽说也都身着正装,但其中的两位居然穿了休闲长裤搭配上身的西装。

如果地点换成纽约,这身装束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人家比尔·盖茨也经常这么穿搭。可这里是传统绅士养成的地方啊,如今的英国人怎么变得如此随意,在官方场合竟然允许自己打扮得像个流行歌手?这一发现让我和李贞都大跌眼镜,心中也不免备感纠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亲眼见到真正的英伦绅士呢?不久之后,英国同学维多利亚为我们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2012年暑期,我们和维多利亚等几个女生相约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玩,回来的路上一起去餐馆就餐,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很好。维多利亚因为之前吃过成都小吃,隔着两个同学跟我打听龙抄手的做法。我有些迟疑,因为听说英国人的餐桌礼仪要求每个人只能跟坐在他左、右、对面的三个人交谈,否则是极其失礼的。维多利亚知道我的疑问后莞尔一笑:“现在遵守这些餐桌规矩的英国人,恐怕真的不多了。”

维多利亚解释说,传统的英国礼仪虽然能让人尽显风度和教养,但同时也过于拘泥和繁琐,所以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一边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一边又在接受全球新兴文化的冲击,相互博弈下来,传统的共性就被削弱了。虽然绅士风度至今仍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信仰和行为规范,但若想找到真正合乎规范的绅士,几乎已经没有可能。

女性意识渐觉醒

英伦绅士的一大主要特征,就是尊重女性。从造词的角度来说,“LadiesAnd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将“女士”放在前面,就体现了这一点,而“LadyFirst”(女士优先)更是很多英国人所崇尚的行为准则。不过如今,英国的女士们大多已经不会享有从前那种公主般的尊贵礼遇,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英国男人认为在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绅士风度已经不太适用。更主要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让很多女性开始主动谢绝男性的谦让与护爱。

2013年春天,表舅到英国出公差,顺便来伦敦看我。因为楼上的女房东经常关照我们两个离家在外的年轻女孩,为了表达谢意,表舅特意邀请房东和她的女儿一起吃晚饭。母女二人推辞不过,最终答应了。

由于表舅预约的餐馆距离我们的住所并不是很远,大家决定步行前往。很快,我就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房东太太真的是很有个性的人,一路上,她谢绝了表舅请她走在马路内侧的好意,“您放心,我可以照顾自己,不会有事的。”走进餐馆时,表舅帮她推门,房东太太也显得不太适应,甚至险些和表舅撞个满怀。在餐桌落座时,还没等表舅替她拉开椅子,她便抢先一步就座了,搞得表舅完全措手不及。直到两天后去机场为表舅送行,他都还在郁闷:“你那位房东太太简直太不给面子,原本准备在英国人面前炫耀一下绅士风度的,可是人家根本就没给我机会。”

在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逐年提高,这一点,从人们对女王和女首相的热爱与拥戴,就可见一斑。英国普通女性在选举、就业、薪金待遇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等方面,也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变得更加自信,很多人认为即便没有男人的关爱和照顾,自己也同样可以搞定一切。至于有些中看不中用的礼仪,没有也无所谓。

我问房东太太的女儿露西,享受男性的绅士风度和体贴照顾,不是感觉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如此较真呢?露西眨了眨碧蓝色的大眼睛,说道:“听说很多中国人喜欢看《唐顿庄园》这部英剧,如果你也看过,一定知道在那个时代,英国的女性既没有继承权,也没有选举权,贵族女性不能进入职场参加工作,平常人家的女孩也只能去做女仆或秘书,从事烹饪、制衣、端茶等低端工作。女性一定要自立自强,才能不被人轻视。不依附于男性,摆脱男人的照顾,只是第一步。”

看来英国“女汉子”的崛起,也是扼杀绅士风度的一大“凶器”。英伦绅士哪里找?露西后来给我推荐了“绅士运动会”。尽管这个运动会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在那里却可以看到不少风度高雅的谦谦君子,他们将英伦旧式的绅士礼仪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大开眼界。

据说“绅士运动会”在宣扬传统的同时,还负责搞笑,最有趣的保留节目是风度翩翩的男士向女士搭讪反遭掌掴,笑容最幽默的男士将成为最后赢家。展现风度却惨遭如此礼遇,难怪英国男人想坏了他们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有限风度成常态

2014年,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在1000余名本国成年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0名英国乘客中至少有8人在乘坐公交车、火车或地铁时不愿让座;一半的办公室职员不愿帮同事泡茶;86%的人不会主动帮别人拎包。调查结果一出,很多网友都感叹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已随骑士精神的消亡而逐渐丧失殆尽。

后来跟弗格森教授聊起这个话题时,他提到了另外一项调查。每年的1月8日是英国人的“泡澡日”,有机构在2000余名英国人中针对沐浴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年只泡澡4次,不洗澡的天数长达4个多月,英国《镜报》因此给出了“英伦绅士正在消亡”的结论。弗格森教授笑着对我说:“风度已经不复存在,就连衣冠楚楚的绅士形象也成了破掉的泡沫,真的是很丢脸,不是吗?”

事实上,很多年长的英国老人都对渐行渐远的英伦绅士感到缅怀。在他们看来,现在的英国年轻人粗鲁、吵闹、娇惯,教养和修为已经大打折扣,但是仅仅依靠缅怀,是无法重回绅士时代的。

2016年8月的一天,我和朋友大卫一起外出辦事,路上堵车,道路很窄,我们的车跟并行的车几乎贴在一起,进退不得,只好傻等。就在此时,并行车的司机突然朝我们挥起了拳头,接着,我就听到了谩骂的声音。这还是我到英国后,头一次听到有人当众爆粗口,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坐在我身边的大卫竟然也指着对方叫骂开了。和大卫相处一年多,我怎么回忆也想不起他骂过脏话。眼看着两个人的语速越来越激烈,我有一点心慌,但是双方从始至终都只是将火力维持在相互的叫骂上,不要说全武行,就连摇下车窗的意思都没有,害得我白白紧张了一回。

后来我跟大卫说起自己的疑惑,他有点不好意思,用他的话来说,英国人大多比较怕出丑,他们把家当作“城堡”,而车子是他们流动的“城堡”。当有人危及家或车子时,平时再彬彬有礼的绅士也会变得粗鲁无礼。但他们通常只会选择在“城堡”里发泄,因为一旦走出车外或屋外展开谩骂争吵,就成了没素质的表现。

很显然,每个人都有需要释放的工作生活压力,一直被礼仪规则压抑到极致的英国人也需要找些途径来发泄,这或许就是英国人如今选择维持“有限风度”的主要原因吧。如果现在英国女王连发元音都不像从前那般圆润饱满,查尔斯王子偶尔也会在打马球的时候扔下一句小声的咒骂,那么我们或许也可以坦然接受“英国渐少绅士”的现实,毕竟时光无法倒转,绅士也无法永存。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