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他警醒全党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其中的《秦策》记载秦国成功地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天下一统大局就要完成,于是秦王逐渐松懈下来。此时,有人告诫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秦王幡然警醒,坚持不懈,最终完成秦国统一大业。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原指能坚持走到一百里的人,只是行走九十里的人的一半,后以“行百里者半九十”表示百里路程走九十里只能算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因此越要坚持到最后去争取胜利。“末路之难”则形容最后一段路程的艰难,激励人们做事时要一鼓作气,以免功败垂成。“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劝勉与赞赏,有时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
在日常的生活中,中华民族先哲们深深体会到事业成就之艰难,事情越到最后阶段,往往就变得越艰难,越容易失败。《尚书》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就算只剩最后一筐土石沒倒上去,山的高度也达不到,仍然意味着造山失败。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想有所作为就好比挖井,就算挖得很深,只要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老子很深刻地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人们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往往容易产生懈怠;而成功在望,也往往容易滋生骄傲情绪。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则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因此,“末路之难”是必然的。细细品味《诗经》此言,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一种砥砺,希望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突破“末路之难”的瓶颈,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只有不忘初心,不忘起始时的明确目标,以坚强的意志作后盾,百折不挠,愈战愈勇,才能在最后阶段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实力,从而取得最后胜利。据《论语》记载,孔子弟子子夏就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与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庄子倡导的“善始善终”,都一样是强调始终如一。只要持恒坚守,不屈不挠,就能破除“末路之难”。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空前接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越是如此,就越要预防被暂时的成就冲昏头脑而迷失方向,不能放松警惕和自我要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以警醒劝勉全党,可谓恰当其时。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全党乘势而上,积极作为,持之以恒,继续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编辑/常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