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分析与规避

2017-04-28 00:58:48曹兴华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

曹兴华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分析与规避

曹兴华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一、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基础性问题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的相关释意

供给侧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为了解决凯恩斯主义在需求侧管理带来的持续通胀和经济停滞问题。供给侧改革最早应用于里根总统执政时期,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Daniel X.Jiang,Miao Luo,Jun Cai(2016)解释其含义是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1970年代的供给侧改革并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从供给角度推进结构调整,使得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在2015年11月10日,而后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中央在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此后,以此为参照展开了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

(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环境

一方面,我国政策环境支持供给侧改革。近年,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领导下,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安居乐业、国内政局稳定,为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政府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平等友好地开展外交关系,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同,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战略推进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经济发展速度(GDP)保持在7%左右,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颓势,实现经济软着陆,不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整体稳中求进,为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经济条件;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来支持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发展,也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去过剩产能提供了良好的实施条件。

(三)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对外投资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首先考虑对释放供给约束是否有利,因为我国对于能够释放供给约束的企业着重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石化行业营业收入下降6.1%、利润下降18.3%,但税收增加了3.7%。据此,李克强总理提出税收是供给侧改革中供给约束的主要方面,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将这些约束去除掉。此后国家对能源石化企业对外投资给予适当比例的税收减免和返还,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能源石化投资贸易的发展。借助供给侧改革的契机,我国在2016年1月开始进行部分税收政策的调整,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放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投资的税收条件,开辟并维护自由贸易区等有利于对外投资的环境,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投资协议的签订诉求得到了迅速回应,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日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对外投资方面形成了11个自贸区、56个双边投资协定,积累了大量的对外投资资源,从而促使我国在供给侧改革下能够更好地实施对外投资。

二、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实证分析

本文对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阶段性风险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各个风险的指标权重,从而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各风险的大小,得出对于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各种风险应该采取怎样的处理措施的结论,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厘清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

(一)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识别

刘建丽(2016)明确指出供给侧改革在我国的实施时间尚短,处于基本的探索和取得初步成果的稳固阶段,秉承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谨慎,我们应该既看到它的成绩,又看到它的风险,而如能有效规避风险,则可进一步创造属于自身的成绩。所以,在此笔者主要研讨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基于全覆盖原则,曹国华、刘睿凡(2016)将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2]。李凯杰(2016)说明内部风险主要是源于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的自身的风险,具体包括:投资规划风险(规划设计风险、配套不足风险、投资项目质量风险)和投资财务风险(资金组织不及时风险、资金使用计划出现偏差风险、成本超支风险、投资回收风险、债务抵偿风险)[3]。韩永辉、韩铭辉(2016)认为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我国对外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可持续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市场利率风险、市场供求风险)[4]。

(二)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评估

1.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情况如下:

首先,确定专家队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专家33人组成专家评分团队。其中,普通公民6人,对外投资企业一线职工7人,对外投资企业中、高层领导5人,行业研究领域的大学教授10人,政府机关部门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工作者5人。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以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专家评分,共发放调查问卷276份,回收194份,回收率为70.29%,除去一些缺省数据较多和有明显偏差的问卷,最终得到12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有效率为61.86%,有效调查问卷数量可以满足研究需要。

再次,在问卷调查中,专家团队成员依据专家评估表,采用0—9标度法予以评分,然后笔者将各专家评分结果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方法进行判断矩阵集结,形成唯一的判断矩阵。此处由于在组建评分专家团队时,已经考虑到各专家对于企业对外投资评价都具有明显倾向性,所以,选择1/33作为判断矩阵集结时各专家评分的权重,即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进行判断矩阵集结,形成专家评分集结结果表,详见表1。

表1 专家评分集结结果表

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对可作为:

计算结果详见表2。

通过观察表2可看到,所有判断矩阵的CR值都小于0.1,即各判断矩阵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说明指标体系设计尚算合理,评分也较客观,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上,依据层次分析法,对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表明:

总体风险权重:

投资规划风险权重:

投资财务风险权重:

政策风险权重:

市场风险权重:

这为随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具体风险大小奠定基础。

2.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投资风险的过程与结果

(1)建立评级档次集合

评级档次集合有多种形式,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评价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切合实际的评级档次集合[5]。如评价判断因素V={安全,较安全,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根据专家对对外投资的历史和未来形势预估,在判断因素集合中给出评分,也就是对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进行打分,打分结果整理为表3。

(2)进行单因素模糊评判

在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评级档次集合确定以后,组织专家小组根据评级档次集合进行问卷评价并统计,并对每个评价指标,用单因素模糊子集表示,并形成模糊评判矩阵[6]。如:针对O层的“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A层的投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投资规划风险、政策风险四个指标,形成的单因素模糊子集为:ri=(ri1,ri2,ri3,ri4)(i=1,2,3)。ri1,ri2,ri3,ri4分别表示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A层第i个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

(3)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决策

我国对外投资风险模糊评价结果=指标权重×指标的专家赋值矩阵的乘积(该权重和赋值都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结果总结而得)。

表2 层次单排序结果一览表

表3 专家评级档次集合一览表

A层的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

①投资规划风险方面的投资风险模糊评判结果:

从权重角度看,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规划风险中,规划设计风险和投资项目质量占比较高,相应的配套不足风险较低;从最终计算结果看,投资规划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比较高,被评价为中级风险。

②投资财务风险方面的投资风险模糊评判结果:

通过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财务风险中,资金组织不及时产生的风险和成本超支风险占比最高,资金使用计划出现偏差风险最低;从最终计算结果看,投资财务风险并不突出。

③投资政策风险方面的投资风险模糊评判结果:

通过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政策风险中,政策可持续性风险占比较高,政策环境风险占比较低;从最终结果看投资政策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比并不高。

④投资市场风险方面的投资风险模糊评判结果:

通过权重大小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市场风险中,市场利率风险占比较高,在51%以上,市场供求风险占比较低;同时,从计算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市场风险方面存在中级以上风险的在70%以上,因此,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的市场风险比较严重,其中市场利率风险尤为严重。

O层的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

由此可知,我国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我国对外投资风险的总体风险评价最高的是中级风险,占比高达36.42%。且根据权重的计算结果可知,我国对外投资风险的大小,依次表现在市场风险方面存在投资风险、投资规划方面存在投资风险、投资财务方面存在投资风险、投资政策方面存在投资风险。

表4 根据模糊评价结果着重处理的风险说明

(4)模糊评价计算项目投资风险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外投资存在中级投资风险占比最大。从单因素来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由大到小排序为:市场风险、投资规划风险、投资财务风险、政策风险,故而本文对风险较高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着重处理的风险因素详见表4。

由表4可知,因为每一种主要风险的细分程度不同,所以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但每种风险都有需要着重处理的细分风险。我国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帮助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并购及与海外经济组织合作等。

三、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规避整体思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思路。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实践,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和实践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领域的改革是超出了预期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思路也逐渐明晰:

(一)狠抓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焕发经济新的增长活力,关键是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样才有资格“走出去”。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央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整改力度,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实施,关停、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通过深化国企改革,降低运营成本和补强短板,进一步解放了阻碍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发挥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机制。一方面,国内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对自身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加对研发和人才的投入,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7]。例如,2016华为通过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当年销售收入为600多亿美元,研发投入为90多亿美元,占比15%;同期,苹果销售收入为2000多亿美元,研发投入为90多亿美元,占比4.5%),使其成为全球仅次于苹果和三星的手机制造商,而且其在世界上申请的专利很多项被苹果和三星付费使用,体现了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竞争性,通过优胜劣汰,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满足需求侧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通过联手实现强强联合,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例如,我国空调制造业巨头格力集团和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2016年5月实现强强联合,推出创新型定制服务空调,极大地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双方还规划在2017年,借助阿里巴巴的海外渠道获得国外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认可,组建全球营销网络,实现“走出去”的对外发展战略。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优势产能和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相呼应的对外开放的两大举措。“走出去”鼓励我国企业在能力允许范围内进行对外投资,通过参与国际化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8]。例如,中国高铁作为我国的优势产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投标、竞标,实现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国的高铁项目合作。中国高铁项目已经实现产品、技术、工程和标准的全面输出,成为中国的骄傲,同时也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成就的重要体现。

(三)积极实施海外投资并购,拓宽并购领域

海外投资并购是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金额达23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且并购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制药、航空食品、影视等领域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向[9]。例如,2016年4月,海航集团宣布以14亿瑞士法郎现金并购瑞士航空配餐公司Gategroup Holding AG,实现了在五大洲30余个国家100多个地区的连锁经营业务,是典型的海外投资并购案。2016年11月,万达集团宣布以10亿美元并购好莱坞公司Dick Clark Productions,目的是促使万达影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两个海外并购案例可以说明,海外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实力。

(四)稳步推进海外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能够更好地分担和规避风险,实现双赢[10]。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带动作用,我国与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新型合作关系,区域合作以亚洲为主,覆盖世界,详见表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对亚洲的投资金额10837087万美元,要高于欧洲711843万美元,同样也高于其他地区。2016年通过供给侧改革,进一步释放中国制造的能力,使得中国企业具备更多全球市场竞争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回顾了供给侧改革实施的背景,总结了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笔者将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内部风险主要是源于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的自身的风险,具体包括投资规划风险(规划设计风险、配套不足风险、投资项目质量风险)、投资财务风险(资金组织不及时风险、资金使用计划出现偏差风险、成本超支风险、投资回收风险、债务抵偿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政策环境风险、政策可持续性风险)、市场风险(市场利率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在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实证方法,对各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各风险的相对大小,并提出需着重应对的风险和相应的应对办法,进而梳理出当前我国对外投资风险规避的整体思路,为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对外投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指引。

表52015 年中国海外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情况节选

[1]刘日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的对外开放[J].对外经贸,2016,30(2):4—5.

[2]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60(4): 22—30.

[3]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27(4):96—102.

[4]韩永辉,韩铭辉.供给侧改革下我国产业政策设计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25(5):40—41.

[5]EricC.Y.Ng,NingFeng.HousingMarket Dynamic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Do External andNewsShocksMatter?[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6,(63):117—192.

[6]Ivan T.Kandilov,Aslı Leblebiciolu,Neviana Petkova.The Impact of Banking Deregulation on Inbou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Transaction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2):56—72.

[7]陈晓君,张云云.“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加工贸易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32(4):88—92.

[8]杨雅慧.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6,25(24):32—34.

[9]杨大楷,杨辉,杨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与转型——基于供给与需求视角[J].农村金融研究,2016,37(6): 16—20.

[10]肖兴志,李少林.能源供给侧改革:实践反思、国际镜鉴与动力找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36(2):23—28.

2016-12-05

曹兴华,男,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访问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科技、金融法学、金融刑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发力供给侧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