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动因探析

2017-04-27 23:29唐乐
时代金融 2016年35期
关键词:动因东亚产业结构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背景下,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超越国界将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化,产业结构也呈现相互关联整体演进的动态发展趋势。从总体来看,科技进步推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是东亚区域各经济体加强内在联系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是区域内在联系紧密化的物质基础,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合作为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东亚 产业结构 整体演进 动因

当代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实质,是区域内部各经济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生产技术超越国界而相互形成的各种内在联系不断紧密化的发展过程。东亚区域正是由于这些内在联系的产生和日益密切,各经济体才形成相互关联整体演进的动态发展趋势。与世界上其他区域性跨国产业结构体相比,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以及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推动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主要因素。

一、科技进步推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来看,东亚区域经历了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逐渐深化过程,这一过程各经济体在产业结构相对独立演进的同时,又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波及的关系,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

传统意义来说,产品的生产需要按照一定顺序的生产流程来完成,既要求所有生产工序在空间上的统一,又要求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最终完成产品的生产。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使生产工序实现了空间上的分散与时间上的分散。所謂空间分散是指,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必局限在同一企业、同一国家,可以被分散到不同企业和国家来完成,也就是说,同一产品的生产可以在时间范围内展开;所谓时间分散是说产品的生产过程不需要按照既定顺序来完成,生产工序也可以不连贯。如果企业能够将部分生产工序与环节从生产流程中分离出去,依靠外部供应商供给,则可以认为该产品的生产具有分散化的特征。生产制造技术的成熟、信息通讯与运输技术的发展,均促进了产品生产的分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产品可被分解的最小单位,也决定了部分生产工序的难易程度,从而直接影响了产品生产的分散化程度。

科学技术进步不但能够细化产品生产环节,还能够不断推进产业生产环节细化的过程,从而使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出现“模块化”的新特点。关志雄(2002)指出,“所谓模块化是指产业在既定的设计规则和技能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将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块”的形式进行分割与调整”。生产制造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内部构造也日趋精密,“模块化”的生产环节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造体系。单一企业内部想要完成所有模块的生产是较为困难的,或者说是不一定具有生产优势的。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产品生产的模块并且实现专业化,而将其他生产模块转移至具有生产优势国家的企业来完成,这样就使更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产品的国际生产过程中,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产业关联与经济关联。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在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通讯、物流、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所提供的服务价格也不断下降,从而使国际分工体系中连接各模块的服务链成本优势不断上升,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与互补性

产品生产分散化和模块化的实现需建立在互补性贸易与分工的基础上,要求参与国之间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东亚区域各国和地区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从而使彼此之间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加大产品跨国交易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从微观层面来看,东亚区域这一区位特点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对不同要素密集的生产环节进行配置,加大了各经济体产业结构的联系,进而推动各国和地区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

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的过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东亚区域内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遵循了“雁行模式”,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作为“雁头”的日本,在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不断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带动其经济的发展;随后,“雁身”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中,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转移到东盟四国,对东盟四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虽然日本经济发展低迷,亚洲“四小龙”与东盟四国的快速赶超,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导致“雁行模式”解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消失。由图1所示,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日本人均GDP从1990年31175美元增至2014年的37595美元,仍处于第一梯队;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经济发展迅猛,人均GDP从1990年的16553美元增长到2014年38088美元,特别是在2009年之后,人均GDP水平与日本的差距逐渐减少,2014年更是一举超越日本进入第一梯队之列。中国香港和韩国在同一时期的人均GDP分别从17566美元、8829美元增至34222美、24566美元,处于第二梯队;马来西亚、中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同期人均GDP分别从3147美元、465美元、1669美元、1002美元、827美元增长到7365美元、3862美元、3768美元、1662美元和1853美元,处于第三梯队。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使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劳动力的丰裕程度、以及产能基础都存在一定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也各不相同,有助于国际分工广泛深入的开展,增强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互联系。

与此同时,伴随着东亚区域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互关联程度日益加深也通过相互之间的贸易互补关系显现出来。贸易互补指数(TCI)①是衡量贸易主体间出口商品结构与进口商品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通常用来刻画贸易主体间的贸易互补性。该指标越大,说明贸易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相似程度就越高,贸易互补性越强。如表1所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东亚区域内贸易互补指数大幅提高,其中发展中经济体间的TCI从51.2上升至67.3,发展中经济体与日本之间TCI从51.9上升至65.4,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与域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由此也反映出东亚区域内国际分工在不断深化,各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结构联系越发紧密。

综上所述,东亚区域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互补关系使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过程中,优劣并存,长短互现,推动各自的产业结构在相互依存中相互补充,实现了“多赢”的最佳组合与整体演进的关联机制,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合作

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相对独立演进的发展过程来看,各经济体政府普遍重视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并据此不断调整本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降低贸易保护、逐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方面。

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降低贸易保护程度,下调关税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区域各经济体关税水平均有大幅度下降。1976年,东盟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了第一次首脑会议,并达成了《巴厘宣言》,进一步加深了东盟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巴厘宣言》明确规定了东盟成员国间可享受的特惠贸易商品,并大幅度削减关税。在此后的几年中,不断增加享受优惠贸易商品种类,以及降低成员国间关税的税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经贸合作深化发展,提出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各成员国都积极投身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并对进一步削减关税甚至对部分商品免税的提议达成共识。进入21世纪,东盟成员国持续的致力于構建“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共同体”等经贸合作组织的建设中,并对东盟一体化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达成了共识。东亚经济合作方面,作为亚洲区域内三个经济大国,中、日、韩努力通过“10+3”和“10+1”等方式参与到东盟经贸体系中,加强相互之间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深化经贸投资关系。通过“10+1”机制,中、日、韩三国分别于东盟10国达成关税减免协定,除了特殊商品或某些敏感性产品外,均实现了区域内贸易90%以上的关税减免,并将协议的时间逐渐延长至20年有效。这种区域经贸合作机制极大的促进了双方经贸业务的增长,推动了东亚贸易体系的发展和深化。其次,在吸引外资方面,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既利用外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又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型产业,摆脱长期就进口商品的依赖。从东亚各经济体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主要给予FDI减免所得税、加速折旧、返还增值税等财政支持,后期则逐渐放宽对FDI的限制,包括对外资投入领域、产品本土成份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印度尼西亚将外资在金融业与零售业的持股比例上限从49%提高至100%;马来西亚对外资进入公共设施的股权上限由30%提高到40%,并将制造业和零售业保持对外全面开放。最后,东亚各发展中经济体还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FDI提供便利化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为FDI的流入创造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增强,而且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化。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使资源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并且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有利于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在区域传播,进一步增强区域内各经济体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联系。东亚区域内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组织为本区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日本作为东亚区域经济的主导者,一直将东亚区域作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日本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以及中国转移,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日本跨国公司不断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域内其他国家转移,将产业内生产过程分散到其他区域和国家,形成了东亚区域内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局面,使东亚区域内“阶梯式”分工体系趋于稳定,正如大来佐武郎所说:“东亚经济后浪推前浪,促进了区域经济联系加深。”因此,为了区域内各经济体持续稳定的合作,日本多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构想。如“太平洋经济圈”、“东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等,以实现与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加深经济联系的目的。通过南亚的“东盟经济圈”与亚洲北部的“东亚经济圈”不断扩张,最终实现南北融合,形成以日本为核心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与各经济体实现产业升级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贸易互补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计算公式为:TCIij=100[1-∑(mki-xkj)/2],其中,TCIij为i国与j国的贸易互补指数,mkj为i国k商品的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xkj为j国k商品的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高霞.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金融支持政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5(2):1-11.

[2]关志雄.模块化与中国的工业发展[M/OL],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网站,2002年.

[3]胡石其.90年代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52-54.

[4]林桂军,汤碧,沈秋君.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3-18.

[5]刘德伟.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全球经济失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

[6]金戈.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政策选择——以东亚经济体为例[J].经济地理,2010(9):1517-1523.

[7]世界银行编.东亚的复苏与超越[M],朱文晖、王玉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唐乐(198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动因东亚产业结构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产业结构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