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嵘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涵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做出具体说明:应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朗读范文、阅读课文、指导写作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善于发现美,主动创造美,最终将审美教育落到实处的。
一、朗读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说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读课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学生美的意识、增强学生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总是注意把自己的语音、声调同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并配以与之相和谐的乐曲来范读,让学生领会欣赏文中意境、语言、情感的美,以美来诱使学生入境入神。由此很好地激发学生美的情趣,陶冶学生美的情感。
2.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情境,更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文章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学生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
3.唤起美的想象。文章的美好意境,可以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比如,散文《济南的冬天》,既写了济南美丽的景,也富含对济南深深的情,作者的言辞中处处透露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把它当作一个娇嫩的女孩来呵护,语言出神入化,清新娇秀。教师在朗读中可以通过欣喜的感情、温柔的语调、轻慢的语速来传达作者的情感,使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
二、阅读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比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美、小桔灯的朴实美等。教师通过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的情感,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分析作品前,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语言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荷塘月色》以细腻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有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当教师讲析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相宜、明暗交织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正是美的语言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着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以人物本身的语言形象来学习,诸如外貌形体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都应具体细致地进行分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塑造中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3.抓住美的意境。意境,一般指的是某种饱含着情感、情趣和理想的景观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境域。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的“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三、写作创造美
1.发现美。在提高文学作品美的鉴赏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摩,提高实际的观察美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美是无处不在的,語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通过一种怡然自得的方式获得广博的知识,形成自己良好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从中可以获得发现和平时代伟大的人格美。
2.创造美。没有观察就没有创造,有了正确的观察才能创作出美好的作品。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人的美。在一次次美的享受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次的触动。把这些触动诉诸笔端,学生的作文必然充满了对美的向往,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既以审美的方式达到人类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又推动整个社会趋于完善、和谐、发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