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平
周末中午,我们原北大荒兵团知青一大帮在沪西知味观小聚。开席前,一位女士款款而来,我不认识她,旁人便介绍了她。我一听,脱口而出:“哦,原来就是当年‘顶替我那个交通大学名额的‘下家?”顿时,大家面面相觑,莫名其妙。
那是40年前的夏秋之际,北大荒兵团在推荐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我所在的黑龙江兵团59团政治处有一个“地招”名额——即必须是该校所在城市的知青方可以录取。例如,复旦,必须是上海知青。同志们全票推荐了我。那些天,我正春风得意,心想马上就可回上海读大学了。
不久,团党委在最终审批时以“工作需要”为由,叫我留下来。于是,这个名额与我失之交臂。我就没有赶上这“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团党委决定,将这个名额下放到上海知青比较多的5连,后来,这位女知青便被推荐上了。
故事早已被尘封了近40年,人们早就淡忘了。但,在我心中却是有着永远的烙印。只不过,早已成为历史。我留在了北大荒青龙山,内心十分痛苦,那些日子度日如年,彷徨着、煎熬着。当然,在人面前,还要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否则,那将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是对“扎根边疆”的政治觉悟问题。
3年后,我们终于搭上知青大返城的顺路车,“病退”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上海。但我却是一无所有,唯有一股不甘落后不服输的精神,从零开始,重新干起。熬过了多少艰难困苦,在工厂上三班制当机修工,再到当工厂团书记、工会主席。再上大学、考机关,一路艰辛一路拼搏。
至于40年后相遇这位“顶替”我那个“地招名额”的知青,我忽而作个假设:也许,我当年去了交大读书,早早离开了北大荒,可以少吃不少苦。也许可以早早就像她那样在一家事业单位里工作,平平稳稳,吃着“皇粮”。也许可以省却了“病退”回城后找工作考文凭等诸多辛劳和磨练。也许,就没有也许。
其实,人遇到挫折,未必都是坏事。正因为当年没有顺风顺水地做“工农兵大学生”,让我在挫折和磨难中前行,才有了后來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有了后来的我。如果当年太顺利,后来可能碌碌无为。
想起当年没有赶上“工农兵大学生”末班车的故事,正是要提醒自己:挫折和磨难,可以让自己更有理想和追求!
我想,我们这一代知青为什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因为我们吃过太多的苦,这是同龄人中无法比拟的,恐怕就是我们独特的精神财富。这是40年后对自己的“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