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林
摘 要:本文借鉴农业信息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认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要以满足以农户为主的信息主体服务需求、为农业政策制定和农业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服务支持以及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信息服务保障的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要求为依据,以数据库技术和应用网络层为工具,围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农业;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户需求
一、引言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实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 “四化”同步发展目标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信息优势,为农业发展和“四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以满足“四化同步”发展的信息服务需求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为前提,在遵循系统性、易用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可拓展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平台结构,为系统升级预留可拓展性接口,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的可持续性运行。随着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改变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目前无法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一段时间后就有被实现的可能。因此,要在初步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运用发展的眼光对平台系统及相应接口进行设计,确保在技术成熟、需求环境都达到条件下,能够对信息服务平台的系统功能进行拓展。
二、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对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功能设置和数据库建设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考虑,以农产品信息为核心,以提供高水平农业信息服务为主线,根据农产品信息的特性和类别,对平台的功能模块、栏目设置和数据库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使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更像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完成各项功能的堆砌。
2.易用性原则。在平台构建过程中,为提高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并发展潜在用户,要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使用习惯和信息需求倾向,研究栏目布局,设计栏目类别、层次和风格。通过对目标用户(政府、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农村合作组织、农民)的调研,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使用习惯和风格喜好,对导航条进行针对性设计,减少使用者的盲目操作,使其能够快速的查找到所需信息,并进入相应介面享受信息服务。
3.实用性原则。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始终以满足用户的农业信息需求为目标,在向用户提供大量农业信息的前提条件下,充分考虑用户对信息使用的差异化行为特点,改善服务供给方法,提高所提供信息的实用性,让这些信息不仅“找得到”,更“用得着”、“用得好”。用户在搜索到所需农业信息后,能够在信息服务平台的帮助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分析,并选择适合自己方式进行信息利用,在提高信息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把信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4.稳定性原则。在平台构建过程中,要对平台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和平台访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的运用,保证平台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稳定运行。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的访问方式多样,访问条件不一,需要不断对后台程序和平台搭建工具进行优化,尽量避免功能模块间交叉干扰问题的产生和系统崩溃现象的出现,保持平台访问的顺畅,维持平台运行的稳定。
三、平臺的设计目标
1.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过度分散性是网络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帮组信息主体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信息,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这些农业信息多处于原始数据状态,且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被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难以向用户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组织机制建设,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平台的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农业产品的分类,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并依据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结构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组织。通过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理念的运用,增强农业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使用户在获取农产品自身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搜索到产品从原料采集、加工、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相关的信息,并借此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2.实现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产品供求平衡是保证产品市场有序运行、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双赢”的基础。由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加上农业产品生产长期缺乏有效的引导,“跟风”生产现象屡见不鲜,“菜贱伤农”、“菜贵伤农”和“谷贱伤农”等现象频繁出现。在生产端,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渠道获取农业产品需求信息,农民只能根据往年经验决定农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规模,生产决策的盲目性增加了销售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一旦销售环节出现问题,带给农民的经济打击将非常巨大。在销售端,盲目生产引起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价格的起伏又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盲目性生产行为的产生。当过多的农产品供给面对不足的市场需求时,农产品价格维持在低水平,在价格因素的作用下农民会停止继续生产该类农产品;当过大的市场需求面对不足的农产品供给时,农产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农民会加大该类农产品的生产量。这种生产模式会加大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降低农民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通过对农业产品信息的整合,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准确和全面农产品的供给信息,使农产品消费主体可以根据所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状况调整采购计划;同时,通过对农产品消费主体需求的整理,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向生产端用户提供准确的农产品需求信息,指导农民有针对性的从事农产品生产。最终,通过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畅通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平衡,保障各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3.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产生的商品交易模式,因其丰富的产品供给、灵活的交易时间、多样的支付方式和较低的商品售价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体现出电子商务平台强大的发展趋势。然而,就在其他商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屡创销售佳绩的同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却长期处于原地踏步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农民整体素质的偏低。农产品销售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性,消费者已经习惯“看得见、摸得着”这种体验式的购买方式,对于网购农业产品的质量往往存在疑虑,不会轻易尝试虚拟购物这一模式进行购买。此外,农业产品直接生产者(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差,无法进行网络销售,也限制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农业产品信息为基础构建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名注册、标准化控制和规范化管理等手段,对农业产品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对整个电子商务交易流程进行监控,解除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供应者资质的疑虑,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认可度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应博,乔忠:《中国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9期.
[2]欧阳晓光,张菊年:《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认识与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4期.
[3]欧钊,王玉芳,梁惠清:《互联网条件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09年第13期.
[4]彭晓东,苑隆寅:《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理论构想探讨》,《农业网络信息》2012年第4期.
[5]钱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