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教”教材,要“用”教材

2017-04-26 18:24刘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目标

刘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72-01

从教近15年,我依然忘不了自己第一次备课时的情景:一边阅读语文教材,一边对照教学参考书,把教参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现在想起这一幕,自己还觉得汗颜。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做法使教师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却得不到任何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句话对老师们的教学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破除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材观,建立课程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本,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师为主是“教教材”,以生为主是“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上的主人”这一特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发现,如果一堂课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教”,那么这堂课必定是低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降低了教学的思维价值,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使原本生动优美的文章变得枯燥,而且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失去了练的机会。相反,课堂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自主发现,我们就能看到学生的思维成果和他们多样的、富有个性化的表达。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体会到“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和睦相处人类才会有给美好的明天”这一主题,我并没有直接把这些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分三步让学生自己领悟到。首先,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太阳的美好和她带给人们的幸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們只有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才能无忧无虑地享受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当学生自己悟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想对其他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她是我们大家的。”有的说:“我希望你们到我们国家来做客,我们一起享受阳光。”还有的说:“希望强大的国家不要欺负弱小的国家,我们要友好相处。”这样的课堂,洋溢着孩子们充满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从教材中领悟到了文字深处更深刻的道理,得到了更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

二、繁说细讲是“教教材”,恰当取舍是“用教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小学六年的语文就是学懂12本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每一篇文章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注意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而《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具体要求。试想,语文课堂上对教材的繁说细讲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如何去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怎样让学生学会各种阅读方法去体验阅读的快乐呢?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作为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材料,依据目标创造性地选取教学点。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取舍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取舍的标准,宏观的来说是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对照年段目标,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教学重点应当是人文精神和语言因素的结合点。

特级教师薄俊生在教学《给予树》一棵时,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言语习得的规律,匠心独运,大胆舍弃,突出了教学重点。重点之一:朗读课文。重点之二:练习说话。(用“担心、生气、高兴”三个提示故事情节线索的词语说一段话)在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时,先让学生不受约束、不查字典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说出了对词语的理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愿望得到了实现”等等。老师觉得还不够,提醒学生要加上两个字,并启发学生说:“愿望容易实现吗?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领悟到了还应该加上“终于”两个字。课堂教学有疏有密,富有张力和弹性,值得我们学习。

三、囿于教材是“教教材”,适度拓展是“用教材”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很重要。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无度拓展”的现象,有时学生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立即忙于形式各异的拓展,诸如字词、句式仿写、同类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等等。我觉得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

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时刻牢记我们是在教语文,而不是在教课文。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与文本对话,充分利用好教材,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必定会大大提高,学生也真正能够在语文课上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目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