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刘向东+许凌峰+刘敏+魏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31-01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也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随着急诊医学临床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急救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培养高质量的急救护理专业人才实现与国际急救护理学教育接轨刻不容缓[1]。目前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教师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建构主义理论体系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會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计划;“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实用型护理人才[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方法为:学习目标→提出学习问题→创设“情境”→进入“情境”→示教分组练习→“会话”、“协作”(探讨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及教师总结→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急救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以教材中重点内容为核心,为学生设立出一个与现实医疗护理环境相似的情境,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抢救患者的紧急性和专业性。为获取较好的教育效果,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性,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及时呈现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景”启发思维,通过“会话”、“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2.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1创新情境,启发思维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主张情境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背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此时教师再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觉得更具有挑战性。如讲解心肺脑复苏时设计一个因车祸外伤造成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多渠道收集该病例资料,围绕创设的临床真实场景进行讨论、编排脚本、布置模拟场景并进行演练,完成抢救任务。学生在实训室准备好相应的专科仪器、心肺复苏模拟人等进行急救,练习中教师给予操作指导。徒手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使患者心跳搏动、自主呼吸恢复后,教师可提出下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个情境:“如何为患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围绕问题,各小组展开讨论。请一名小组成员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并记录讨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然后全班展开讨论。
2.2协作学习,产生共鸣
建构主义提倡协作,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协作,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目标,学生群体探索协商,彼此互动。如讲授“不同部位损伤包扎、骨折固定”时,学生分组后,组员轮流扮演护士、伤患,操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认真操作、领会,其他组成员对操作者进行评价,提出各自见解,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到达共识。其间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通过组员间讨论、会话等,激发更多的思考,体现出既分工又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3.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有时甚至“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而是认知主体的主动建构,其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都是认知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引路人,通过建构宽松、愉快、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创造动脑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牢固地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中运用了建构主义的“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通过情境的设置,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引发联想,使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瑞、李静芝.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下的急救护理实践教学设计[J],全科护理,2009,11:3087-3089。
[2]马红蕊、周璐、董嘉锋.建构主义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8,24:73-74。
[3]罗金凤,许穗平.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5:94-96。
作者简介:
任冬,女,37岁,本科(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