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霖
【摘要】自古以来,尊老爱幼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以及孕妇让座更是毋庸置疑。但是近几年,公交车上“让座”争分不断,甚至导致伤亡,严重地影响了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行。对于运输公司来说,维护良好的乘车环境以及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营是首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这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作用,共创和谐美好的出行环境。
【关键词】公交;让座;美德
当公交车普遍运营之后,人们大多会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的代步工具。乘坐公交车出行不仅便宜而且环保,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公交车出行时,便出现了人潮高峰期,座位不够的问题自然也呈现出来,有关“让座”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否让座”,而广大民众对此都应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一、公交“让座门”引发的思考
公交车上“让座”是体现个人道德素质的方式之一。然而,近年来公交车上时有因未“让座”而导致的各种纠纷。而“中学生集体不让座”、“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等帖子备受网友关注,有斥责学生“毫无素质”,也有人帮学生说好话。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老人留给了十六岁的孙子,并且转而怒斥旁边女大学生不给她让座;老人与女青年争座,然后又扇女青年耳光。不过是一个座位,有必要产生如此大的仇恨吗?这些事件无不引人深思!
一身材尚好的姑娘上公交车刚坐下,一大肚婆就站在她身边。司机:“这姑娘,给孕妇让个位子吧。”姑娘犹豫了一下,没有起身。司机终于忍不住了,怒吼道:“现在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姑娘终于也忍不住了,泪奔道:“我也怀孕四个月了。”大肚婆也忍不住了,怒吼:“我不是孕妇。”——这是《读者》里的一段小幽默。记者对“让座后的感受”进行过采访,大多数人让座之后是释怀感与无奈感交错。从笔者的生活感受来说,产生这样的感觉大多是因道德舆论的约束,我们自小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更是理所当然,渐渐地,“让座”二字成为了一种“标签”,不让座位者会被强行冠上“没素质”的名号,在这样的舆论压迫下,让座者大多倍感无奈。
让座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座位的时候。老人怒斥学生不让座,却不知学生因腿残也需座位;乘务人员只知女子不让座,却不知女子也身怀六甲。只是需要他人“让座”怎可似“强盗”?与人相处讲究一个“礼”字,受了他人的帮助说句谢谢以表感谢是应该的。所有人都想要良好的乘车环境,每位乘客尽力做到相互包容、体谅与尊敬应该不算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毕竟这也是优良的传统美德。
公交车上是否应该让座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让座可能招来“横祸”——小伙被抱小孩女士的丈夫连扇五耳光;老人与小伙公交车上因座位发生争执,最后老人猝死。让座可能导致“尴尬”——无孕女士因为自己体型较为肥胖,而被误以为需要关照,最终使女士心生不悦。
所以公交“让座门”并不是让座与否的问题,而是个人及众人的思维和价值取向问题。
二、青年是否要为让座“代言”
以青年为“主角”的公交车“让座”事件频频发生,让社会人士不得不多加关注。而作为“主角”的青年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了公众眼里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代言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青年们又是何种心态呢?曾经中国青年报社开展了一次《青年人公交车“让座”行为调查》,通过向社会大众发放问卷调查来反映青年在让座事件上的看法。结果显示有93%的青年认为让座是主动性问题,能够体现个人的道德品质,而对青年是让座“代言人”的观点普遍(78%)持否定态度。关于他们的让座动机和让座之后的感受,都反映出大众有将让座的自愿性强行偷换成公民义务,以致“标签论”的产生,这样只会让不想让座者背负舆论的压力而不得不让座。而青年是否要为让座“代言”这个问题,广大民众应该采取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不能只知道关照老弱病残却忘了青年人也需要关怀,也不能毫无自己主观意识随大流地评判“拒让”的人就是道德沦丧,更不可以偏概全地下定义。社会应当让民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培养良好的大众心态,若再发生“让座门”事件,大众才能够看清事件“真相”,还当事人“清白”。
三、让座中的法律与道德纠纷
至今来看,“让座”事件所引发的不只是道德舆论问题,比如在《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据让老弱病残者,驾乘人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这便牵涉到了义务问题,可是道德义务并不等同于法律义务,绝不能用法律的强制性而限制了道德的自由,而南宁市的公共汽车管理办法明显是想用强制手段限制道德自由,强制地让人给老弱病残让座更是无法可依。
法律与道德本就不能完全区分,道德规范是人民大众来对待,用以规范意识形态,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虽然相互支持,相互转换、渗透,却也相互区别。虽说“让座”行为不能强制规定,但是有关运营商可对乘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让座”矛盾得以缓解,用正确的方式维护乘车环境。
四、公交企业对让座纠纷的化解
既然国家制度如此,但作为公交企业,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顺畅,在车厢内就应该对乘客进行积极引导,以缓和因让座而淮北中北巴士公交开展让座日活动热点话题引发的矛盾。我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礼”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国内城市公交车辆在车厢内基本都设置有老幼病残孕专用座,并设置明显的图案标识、文字提醒以及颜色区别,为的就是照顾好特殊乘客的乘车安全,是车厢文明的一个体现。
目前很多公交公司抓住創建文化车厢建设,加强文明乘车引导,传播文明风尚,提升文明窗口形象,在车厢内设置老幼病残孕专席,并以显著的颜色加以明显区别,播放为特殊乘客让座提示语音,车厢内LED屏滚动播出让座提示语,制定“乘客让座日”,鼓励乘客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使文明让座行为蔚然成风。相对于强制性带来的抵触情绪,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积极引导。
五、结语
如果一桩事在现实中演变得令无数人纠结、焦虑,我们就有必要反思:我们是不是在某个路口走偏了方向?优良的乘车环境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广大民众共同创造。有句话叫做“不可强人所难”,虽说法律和道德是用以规范行为的,但是在“让座”这件事情上,它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行为,人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避免再次发生影响巨大的“让座”事件。而公交企业在宣传积极让座的同时,也需要将扰乱公共交通正常秩序后果的严重性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一并予以宣传,我们总说“知法、懂法、守法”,只有让乘客知晓遵守正常秩序的重要性,在有一定约束力的合理范围内活动,因为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
【参考文献】
[1] 舒 平. 道德困境与反道德困境[J]. 新余学院学报, 2013(05).
[2] 徐 宁, 姜 姝. 制度视角下的道德困境[J]. 新东方, 2016(03).
[3]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 著. 胡继华, 译. 为承认而斗争[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 花 肥. 让座还被打:道德修养何以变成道德绑架[J]. 中国职工教育, 2014(07).
[5] 张正华. 从“让座”与“不让座”行为看日本人[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