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籍图录编纂出版的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7-04-26 21:41王雨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摘要】古籍图录是一种特殊的目录体例,其以图释意,以文诠旨,提要钩玄。此目录体式滥觞于百年之前,时至今日历经起兴之势,也有停滞之时,随后复苏,再创繁荣。鉴此,本文主要立足于体例编纂方法、选题选材、载体特征、适用对象等方面,窥探古籍图录编纂出版之历史特点,并研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编纂;历史特点;古籍图录;目录

古籍图录是一利用图示形式,将古籍分类编次的目录体例。其特点在于在一般古籍目录上加入了图像释意,将目录形态直观化,内容可视化,除此之外也加强了目录的工具性特征。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逐步推进,古籍保护形式、方法不断发展改革,古籍出版数量大幅拉升,保护力度与日俱增。古籍图录作为完善的目录体式之一,对古籍的归纳与阐释效果也十分突出,为推进古籍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各大收藏机构以及出版公司都加强了古籍图录编纂出版,以此展示古籍演技保护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近10年编纂出版的古籍图录数量是上世纪总数4倍有余。在古籍图录编纂事业繁荣景况下,其编纂方法、选题选材、载体形态等特点都不断改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前进,为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添加动力,就应该对古籍图录编纂出版的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的研究透析。

一、古籍图录的历史分期及特点阐述

1、滥觞伊始——清末

清末年间处于对古籍考究及沿袭弘扬之需求,版本学始创于此并得到大力发展。为契合版本研究方法之创新,古籍图录应运而生。古籍图录的首版大抵是1901年杨守敬等人编纂的《留真谱初编》。从书名窥其大意,留真谱乃是假以图录编次著作版式行款,在参考价值上根据直观性及真实性于留真二字甚是匹配。从版本研究学历史发展角度看,《留真谱》的编纂出版,标志着版本学迈向新的台阶,推动著录式撰写古籍版式行款模式向图录式发展,此亦是古籍图录开先河之作,虽其录入程度完整性较低(仅刻版面首尾数字),但其开创性价值仍受到学届推崇,其研究思路及方法被后人继承发展。

2、兴起——民国

进入民国年间,古籍图录编纂出版之数量极大提升,凸显出国家危难时期知識分子对古籍文化存留研究的赤诚之心,不仅如此较之《留真谱》开创式的“粗制”而言,民国时期的古籍图录质量则更加上层,该时期可视为其兴起时期,具体特点如下:

(1)编纂出版数量增加,质量提升

据有关研究统计显示,民国时期所编纂出版的古籍图录多大19有余,其出版数量也较为可观。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古籍图录编纂呈现出集体爆发的状态,上述19余版图录大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集中涌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见,倘若民国时期不受外扰内乱之困,古籍图录之发展必然不可估量。

(2)书名的统一化

我们回首研究民国期间的古籍图录,不难发现其书名大抵以“书影”冠名,从古籍内容印刻角度讲,“书影”一词便比“留真谱”更胜一筹。“书影”一词能够从字面感知其体例,而“留真谱”则显内容宽泛毫无框架可言。言归正传,民国期间以“书影”为古籍图录之统一冠名,大抵受缪荃孙撰写《宋元书影》的影响,后来者揣摩探究其生意,乃觉意味萦纡,方皆以此为书名。譬如《寒云书影》、《嘉业书影》、《文禄堂书影》等,都是采用统一化之名称。

(3)编纂主体个人化、选材选题为私藏

民国时期之“书影”其编撰主体都是各个藏家据个人收藏而编纂成书,《寒云书影》、《文禄书影》皆是如此。随着“书影”编纂形势的发展,随后出现了集体式编纂,但其选材也倾向于私藏,例如《涉园所见宋版书影》即是搜罗于各大私藏,如傅氏藏园、杨氏海源阁等。总而言之,民国时期之“书影”,无论是编纂主体还是选材都较为似化。

(4)版本时代及形态的扩大

民国之前的图录,多以宋元珍版为主,鲜有涉及明清版本。但随着图录编纂不断进步,著者意识逐渐发展,随着《明代版本图录初编》的出版,打破了宋元图录唯尊之现象,打破了图录版本时代限制,拓展了其编纂范围。

3、滞缓——20世纪50至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我国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众所周知,该时期文化发展严重滞缓。正值国家政治经济跌宕之际,政治因素、经济状态、文化氛围等不利因素严重拖累古籍图录编纂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古籍整理工作曲折前行,而古籍图录工作则几近停滞。就历史特性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古籍整理工作的重心是古籍编目及校点影印。在国家文化部统筹管理下,古籍整理工作取得较为可观的成果。然而古籍目录最为图书编目中的特殊体例,在该时期发展中不具备迫切性,因此中央层面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据研究统计显示,20世纪50至70年代间,我国出版的古籍图录仅有《中国版刻图录》。但从文学价值角度看,《中国版刻图录》的研究价值是空前的。其主要表现在出以下几点特点:

(1)搜罗全面

《中国版刻图录》是近代我国古籍图录编纂集大成者,其几乎搜罗范围极为宽泛,囊括了以北京图书馆、四川博物馆、天一阁、上海博物馆等多个国家藏馆之古籍,涵盖了5百余种古籍,书影数量多达700余条,其收录情况是前所未有的。

(2)书影精美,印刷清晰

《中国版刻图录》出版时采用珂罗版影印技术,并佐以现代摄影技术,无论是在版面清晰度还是在书影精美度上都代表了当时出版技术之最高水平。

(3)体例创新,考详得当

书册前目录为各个古籍的提要阐述,并附以各个版本的出版印刷情况,采用的数据经过严密的考证其留真性、可信性程度高,不仅如此为方便图文对应,图录页码以书影编码代替,并于书册前目录书名相对应,以此做到书录与书影的对照,极大方便了读者阅读研究。

4、复苏——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经过文革时期的跌宕起伏,于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政治、经济都得以复苏,乘此春风,文化复苏也悄然进行。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善本书目》的编纂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进入到复苏时期。因为《中国善本书目》编纂出版之后,全国范围内也展开了善本普查、数目编纂行动。上海图书馆为有效佐助善本数目编纂工作,精选馆藏宋元明清刻本为善本编纂工作人员参考,此外还自发编纂大量稿抄本及有关书影图录,而善本书目中引用稿抄本也为首创之举,由此我们将此时期视为古籍图录事业复苏阶段。80年代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全产业全面复苏,政治形势转好,国家结构重组工作由此展开,国家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恢复,对我国古籍图录发展大有助益,推动其进入发展高潮。进入到90年代,第三次古籍整理规划会议召开,制定实施《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将我国古籍图录事业引入了复苏之高峰,其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出版数量增加,书名转变

由于国家组织及推动,90年代古籍图录工作迅速复苏,从出版数量层面看,其增幅前所未有,与此前几十年相对,出版数量几乎超过此前所用版本总数。不仅如此,随着古籍整理工作全面推进,根据整理需求及工作发展需要,“图录”一词正式取代“书影”、“书目”成为古籍整理固定书名之一。

(2)选材角度拓宽

古籍整理工作全面推进过程中,选材选题角度的不断拓宽是其发展必然趋势。90年代的古籍图录在选材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题图录的出现

专题图录实质上并不是一种新颖的古籍图录体例,新时期的专题图录包容更加多元的主题则是一种创新的表现。譬如《中国版画史图录》及《古本戏曲版画图录》等则是以版画为主题的古籍图录,此体例可视作为古籍图录向版画届延伸的标志。

②专类图录

专类图录即是将古籍按照体裁进行分类,从而集中编纂的图录,譬如《中国小说戏曲版本图录》,即是搜罗我国古籍中的小说、戏曲体裁并将其编纂为特殊的图录。

③专书图录

专书图录是针对具体一本古籍,并将其的各个版本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书影编纂成图录。

(3)断代图录的进一步发展

断代图录的首创之作是上文我们谈及的《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但此后断代图录编纂出现了一段空白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古籍图录工作复苏时期,才进一步得到发展,此时期明清断代图录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涌现出了《清代版本图录》、《明代版刻图录》、《清代版本一隅》等优秀断代图录作品。

(4)名族图录出现

眾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乃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古籍整理工作上,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但是在90年代之前却没有出现较为权威的少数民族古籍图录。然而90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则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缺。

5、繁荣时期——21世纪初期至今

21世纪,随着国家古籍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古籍普查成果显著。国家意识主导、国家机构引导发展模式,古籍整理工作进入到旷古烁今的繁荣时期。为有效展示古籍普查考究成果,各个古籍收藏研究结构以及古籍收藏协会、收藏个体都积极参与到古籍图录编纂工作中,由此古籍图录编纂也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其发展特点如下:

(1)成果门类化

古籍图录繁荣时期,除在编纂出版数量极大提升之外,此外新时期的古籍图录还有专门的学科价值、特定的著作对象、特定的使用人群、成熟的编纂体制等特点,也就是成果门类化特点的体现。

(2)出版计划化

在国际古籍整理计划推动下,古籍图录出版工作也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古籍图录出版工作中,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投入上都受到国家机关高度重视,并受到大力的支持。

(3)印刷技术提升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印刷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高清摄影及扫描技术的发展,为使得书影的成像精度加大,增强了对古籍各类书叶的展示程度,提高了古籍信息全面展示。

(4)流失海外古籍图录成为亮点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问题提升,国际影响力也逐步增强。为找寻我国在近代流失国外之古籍,我国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近年来,我国出版的海外古籍图录展示了,海外古籍普查成果。譬如《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日本汉籍图录》等,都彰显出我国在古籍图录编纂中所取得最新成就。

二、发展趋势及展望

根据上述我国古籍图录编纂出版历史特点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以下展望。首先,在出版技术上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书影精准还原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其次,对海外流失的古籍图录编纂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我国文化复苏提供动力。再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古籍图录工作也应与时俱进,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最后在选材编辑上也应有所突破,在解文说字上应该出现通俗版形式,为广大热爱国学的年轻读者降低阅读难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籍图录编纂出版历史约100多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创立、兴起、滞缓、复苏、繁荣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讲我国古籍图录编纂出版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并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 煜. 论初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纂、特点与问题[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8):13-15.

[2] 莫 俊. 论古籍图录编纂出版的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33(6):79-86.

[3] 宫爱东, 韩锡铎. 初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及其历史功绩[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9(3).

[4] 骆 伟. 春华秋实——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工作历程[J]. 图书馆论坛, 2010,30(6):284-288.

【作者简介】

王雨(198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学位,单位:鄂尔多斯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职称:中级,主要研究方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