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存法则

2017-04-26 08:51
留学生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名校留学生大学

留学路漫漫。学生经过拼搏,手握offer,拿下签证,登上飞机,进入梦寐以求的顶尖名校学习,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吗?要知道,被录取只是留学生涯的开始,随后的道路可能会更加艰难。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不能对那里的学术环境有所了解,掌握其中的“生存法則”,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么即便你才高八斗,也很可能会处处碰壁,最终落得个黯然收场。

留学生:国外大学一般都会为新生提供花样百出的迎新活动。很多留学生表示迎新周可能是你大一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它也可能成为你大学生活中最糟糕的部分。对此。你有何看法?

冯桂松:因为我们国内的很多中学生都背负着高考的重担,所以他们一路走来只是一味地学习再学习,课外活动和人际社交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当这些学生到了国外开始接触西方教育体系时,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主动结识新朋友。我们这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Orientation意为“新生向导”,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时进行。这些新生周既有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学生会、院系组织的活动,旨在帮助留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一般而言,学校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比较偏重生活,院系组织的活动比较偏重学业。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开始接触这些新鲜事物,难免会无所适从。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关键是留学生们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态。

苏锦清:与国内程序化的入学教育不同,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新生教育。作为不少国家大学最重视的仪式之一,迎新周的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彩。新生可以在迎新周上首度体验自己的大学派对,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虽说大学生活是无比美好的,但是也有许多人在第一学期就和FOMO作斗争。所谓的“FOMO”,是指一种害怕错过的心理。其实,国外大学在课程管理、教育体系方面的设置都是比较完善的,如果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信息,那他到自己所在的院系办公室即可获取有关的详细资料。所以,我个人认为学生完全不必担心自己会遗漏或者错过什么重要信息。

留学生:国外学校在选课和选导师方面。是否和中国学校存在差异?你能给留学生哪些好的建议呢?

冯桂松:我们国内现行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因为国内大学对专业、研究方向、课程是已经设定好的,所以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就是那些课程。其次,虽然国内大学也存在一部分的选修课,但学生在选择这些课程时多少会有些功利性。如本科阶段,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诸如金融、会计等,而偏向于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诸如哲学、艺术欣赏等,往往无人问津。但如果是在国外大学的话,我建议学生在选课时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地一帆风顺。在选导师方面,一般就涉及选择具体的导师。如果说是硕士阶段,像香港的授课式研究生和加拿大的博士类研究生,多是以就业、授课的方式去开展的,它不涉及选导师这个问题。

苏锦清:我是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后再去英国读的本科,以我的留学和工作经验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在国内读大一时,整个专业的必修课程都是一样的,也没有提供一些选修课程。而英国大学的话,必修课不用说,是学校安排好的,选修课则和国内不一样,不是学校安排的,而是根据学生读的course来从所有选修课中进行选择。美国大学则实行的是学分制,不同专业、课程的学分也都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学期伊始的前两周是选课试听周,如果学生对美国大学的课程、专业还不太熟悉,那他们在这两周里尽可能多地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试听(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就非要选择这门课),待充分地接触和体验后再来决定自己接下来要修哪些课程。另外,我建议学生不要在大一阶段就想要修满多少学分,毕竟刚到美国时肯定会有诸多不适,过高的期许难免会对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学生应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划。

留学生:留学生要如何与教授、助教互动?

冯桂松:根据我们送出国的学生给出的反馈,国内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自主性比较欠缺。他们没有所谓的时间观念,更不会根据课程或个人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那到了国外,学校的教授、助教当然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很详细的安排,这也使得学生在上课或者是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更加地开放。另外,美国课堂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学生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教授和同学互动,勇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对于对快速适应美国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当然,许多美国大学教授也经常鼓励中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也非常欢迎学生们在私下交流,尤其是邮件方面的沟通。我们的一些学生也都表示。邮件沟通是反馈最为及时、有效的一种交流方式。

苏锦清:其实我们可以把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研究生及以上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一般也都20多岁的年纪了,心理较为成熟,他们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也具备一定的责任感。第二阶段即本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从中国的教育体系走出去,接受新的教育体系时,需要作出很大的转变。它们包括文化、学习环境的转变,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以从我们国际高中出去的学生为例,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接受美国的教育体系,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个人思维上他们都已经习惯了怎么去自主学习、完成作业,怎么与外教交流,所以在这一阶段他们用很短的时间(两周或者一个月内)就能够成功撇开这些不适应性。在课堂交流和互动上,我觉得首先学生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对比西方本土学生,中国学生在语言方面本来就有所欠缺,这一点无可非议,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学生也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在课程上面有疑问的话,那通过邮件、私下沟通等方式向教授寻求帮助。另外,老师会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接受学生的访问,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基本都是与学术相关的内容,如课程大纲解析、学习内容解答等),也就是所谓的office hour。在这个时间,学生也可以跟老师沟通一下自己关于学习的想法,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保持良好关系。第三阶段即初高中低龄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善,他们在国外往往需要有监护人等的特殊照顾。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对于这类学生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是文化差异。毕竟国内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多少少有些娇生惯养,他们到了国外后自然也会诸多不适应。

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做不出论文、无法完成演讲发言似乎已成为一种共性问题。作为专家。你怎么看待这一现状?有没有一些解决方法?

冯桂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方面,国内对论文的學术认证态度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都不太严谨,而国外大学对论文的要求则相对更高一些;另一方面,中国学生从小就接受了无数的以应试命题为主的“考试作文”训练,面对需要展现研究能力的“论文”写作,往往束手无策,如何利用图书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更是不得而知。根据我们送出去的学生的反馈,这种情况比较很少见。

另外,中国学生多多少少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在表现力方面比较欠缺,加之在整个应试教育中也并未有测试学生演讲技能之类的考试,所以在学术口语上中国学生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

苏锦清:这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参加了国内的高考或是刚读完高二就出去的学生身上,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国外的学习要求。从我们这里被送出国的学生当中,暂时并没有出现过这类情况,因为我们的国际高中是完全引入了美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所以学生通过这三年或四年国际班的学习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论文写作和口语表达技能。如果学生已经错过进入国际高中的最佳时机,那我建议他出国前首先要转变个人的学习模式,当然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参加一些暑期的交流活动去感受和体验一下国外的学术环境。

留学生:国外大学对学生的独立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因为文化、性格和适应能力等问题而无法跟上课程进度时。留学生应如何克服?

冯桂松:其实,国外一些留学后的服务也是在逐步完善当中。当学生有任何问题或突发状况处理不了时,一些类似于生活助理的公司会为他们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甚至还可以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反馈给家长。所以,这些问题的话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途径得到改善。

苏锦清:如果学生真的是不适应国外教学的话,那我建议他回到原点,重新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出国。对于个人适应能力非常欠缺的学生,我认为回国先过渡一段时间会比较好。高中阶段的话,除了我们国内还有很多其他项目也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适应问题;本科阶段的话,我们国内高校就有200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可以先过渡一段时间再考虑出国留学。

留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课外活动、工作、实习也同样是国外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留学生应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冯桂松:首先学生要清楚自己出国是去做什么的,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想要减轻家庭负担而去校外打工的话,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为了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当地社会而去参加一些实习、工作也是值得尝试的。但这所有的前提必须是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业。

苏锦清:我觉得学生毕竟出国是去学习的,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当然,他们在完成必要的学习课程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社区服务或者是一些课程兴趣类活动。对于工作和实习,每个国家都要严格的规定,如美国,留学生在学期中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我不太建议学生在周末出去工作,不过寒暑假的话,他们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来锻炼一下自己。

留学生:为什么大家的名校情结始终都没有变过?就读海外名校究竟能为中国学生带来什么?光环效应or强大人脉?

冯桂松:名校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不是你想不想上、值不值得上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上。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所以名校更加成为众人角逐的目标。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院校才算作是名校?并不是说综合排名就是唯一指标,对于读研学生来说,他们考量更多的是所学专业在该领域的地位。例如我们今年有不少学生拿到LBS(伦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它可能并不是我们大家眼中带有很大光环的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等顶尖名校,但却被公认为是欧洲最顶尖的商学院。

究竟名校能为学生带来哪些好处呢?因为名校背景你才会受到别人的重视。你的校友们已经给你开拓了一条大路,学校的名声就是你的名片。除了名校自带的外在光环以外,你还可以充分利用一系列强大的校友人脉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一般,招聘方式可以分为校招、社招和内推三类。在美国,如果你名校毕业后想要留下来,内推的比例要占很高。我们有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内推的途径留在美国当地工作的。此外,一些著名企业也会通过校招形式直接到这些学校进行宣讲和招聘,这也是一般院校所无法企及的。

苏锦清:名校情结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我曾经对中国留学行业和市场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作为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回国后,他广泛参与了清末的洋务运动。而后在北京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这些孩子最后都进入了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世界名校。此外,“铁路之父”詹天佑当时也是容闳组织的众多留学生中的一员。所以,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认知里面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出国就要进入这样的名校。随着近几年留学行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这种误解开始逐步得以纠正。我个人觉得选校一定要考虑的问题是它是否适合自己,美国排名前100的院校都是非常不错的,但这些名校对学生而言也只能到辅助作用,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其实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面试时,他们除了关注学生的毕业院校之外,还会需要学生提供高中成绩证明。以我个人经历来说,我当时大学毕业时曾向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家投递过简历,但很不幸是自己并未被录用,被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高考成绩比较差(尽管我本科毕业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都很不错)。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在国外求职的时候他们看一些过往事情。在一些HR的眼中,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或者是工作能力并不是在大学,而是在高中阶段。所以,你的高中成绩在国外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

至于人脉资源的话,我认为虽然在这些名校可以接触到一些家世显赫的同学,跟他们一起上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和他们建立关系或者是进入他们的圈子,而是要看你自身的家庭背景和因素。

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喜欢一味追逐名校。殊不知名校的学位授予也是有“潜规则”的。这个“潜规则”就是名校的“淘汰指标”。一般而言。“淘汰指标”的依据和量化标准都有哪些?

苏锦清:国外大学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淘汰率,以确保毕业生的质量。尤其越是比较优秀的院校,淘汰率越高,学生通过三到四年的磨练顺利拿到毕业证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以美国为例,这些考量依据涉及科目分数、课外活动、社交活跃度、演讲能力、专业素养、论文水平等多个指标,而评核这些指标的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应试,而是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考评手段,比如同学的口碑印象也能成为综合分波动的要素。

留学生:当无数个学霸聚在一起的时候。学生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从高中时代的学霸到大学直接被秒成学渣”。这种心理落差应该如何调整?

冯桂松: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讲:一是进入学校的层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留学生拿不到毕业证,甚至被开除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像我们这样的咨询公司非常多,形形色色的机构层出不穷,导致市场乱象横生,很多国外学校的面试都有作假的成分,如并不是学生本人去面试等。我个人对通过各种不正规手段进入名校的行为非常反感,即便他们最终被录取了未必能够顺利毕业。以我的从业经验来看,不管是语言、面试,还是专业都要跟学生所申请的学校相匹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从进入学校的层面来讲,一定要脚踏实地,不得弄虚作假。二是在学校的层面。既然学生可以进入到这些学校,只要心态端正一般都没有太大问题。根据研究和反馈信息显示,中国留学生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他们的在校表现都颇为出色。

苏锦清: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了,学生要学会调整自我认知,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竞争意识。首先,学生到了国外,语言就存在很大的差距,你的英語肯定和本地学生的母语是无法企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英语能力或者其他能力就很差。其次,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功课上面下更大的功夫。

留学生:对于一些想要留下来或者是准备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的留学生,你可以提供的建议有哪些?

苏锦清:现在很多学生的家庭背景都比较良好,可能他们读完书后会得到父母的资助开始创业,抑或是回去接管家族企业,那这类学生一般毕业后会立马回国,参加工作,更早地获得一些社会经验。对于一些想要移民的学生而言,他们更为迫切是先在国外找到一份工作,然后从学生签证换成工作签证再到拿国外的绿卡。对于一些即将毕业但仍左右摇摆的学生而言,如果说他们可以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的话未来将会更具竞争力,因为回国工作的话一般都有要求,比如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优先考虑等。总而言之,学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加以权衡利弊。

猜你喜欢
名校留学生大学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至善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