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成语中文化误读现象的成因

2017-04-26 16:59郝建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成语语言文化

郝建爱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阅读书写方式的日新月异,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表现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误解误读,其中又以成语的误读为主要的问题,而作为中华民族的内核文化精髓之一的成语被人们误读,很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误读。所以本文初步探索了成语中文化误读的现象,着力分析了成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

一、成语的文化误读

“误读”一词最初是当代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一个文学批评概念,旨在唤醒西方当代诗人要创造性地重新解读诗人的优秀作品,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解构,帮助人们摆脱前人“影响的焦虑”,进而树立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来阐释和论证自己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思想。其理解形式包括翻译,批评等。布鲁姆的“误读”其实是对诗歌的重新阐释或解读。随着时间发展布鲁姆的误读思想已延从诗歌领域伸至其他领域,对整个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德里达等学者的解构主义文论思潮中,他们把阐释的实践定义为误读。

文化误读不仅包含这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误读,同时也包含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时期的文化误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成语以其源远流长、凝练浓缩、概括力强、涵盖面广、历久弥新等特點而久盛不衰,在我国,很多历史故事、诸子寓言、神话传说后来都形成了成语,成语既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历史传承性,并且涉及经史子集的众多基础知识,并且成语语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韵律铿锵,使其在表达运用时,言简意赅,且形象生动、含义丰富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可现实状况是,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多。对成语的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一知半解,对成语中的文化因素更是知之甚少,而这些导致了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对成语产生文化误读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成语中出现文化误读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的当下,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乃至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作为有意义的符号系统,是民族的行为方式,观念态度,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产生不同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因。另外,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又增加了许多非自然地因素,这些非自然地因素在社会中传播,在历史中承接,沉淀和衍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传统,这些观念时时刻刻在指导和控制这着人们的行为。一般而言,文化的符号系统,价值体系和思维系统在不同民族中是相对固定的,稳定的,由该民族中的人们所传承,并作为该民族理解文化的内涵依据。因此深入挖掘成语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就得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语言因素的影响

文化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语言文字等因素影响很大。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语言文本的差异,还要克服不同的文化因素所产生的障碍,同时,中国古汉语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不但含蓄,简约,微妙,还具有丰富的想象性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并且相比较之下更为凝练。然而,对于后代人们来说与前人时代相隔越远,我们对于前代语言的理解就越困难。由于中国古汉语语言的特殊性致使不在同一时代的人对当时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同样会造成读者和创造者之间的一种沟通障碍和理解障碍的存在,这一现象的存在就直接导致对原文的理解偏差深远,甚至南辕北辙。有时也会因知识储备不够而产生曲解,对文化望文生义,引起真实意思上的误读和作者原意的误读。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中存在着很多因为语言理解上的偏差而产生误读的现象。

(二)政治意识的反映

可以说文化误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在这些因素当中政治倾向不同所引起的误读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主客观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忽视或无视文本的时空和视角去解读,传释文本。但是我们知道人总是会受到特定语境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人作为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以不同时代的人们带着自身的政治倾向去解读,文本阅读就难以超脱政治,从而使文学本身就带有阶级性和政治性,有时人们甚至将文学作为政治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强有力的武器,由于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人们就对一些成语进行了有意识的误读。

(三)传播接受中的文化变异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文化误读。成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然而在印刷术大规模应用之前,我们的文化是依靠书写来传播的,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差异,一些误读也就因此产生。另外,由于文化的传播者和文化的接受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心理差异。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社会心理学家凯利认为每个人的头脑都有构成了一定的心理组织结构,如同每一个“有色镜头”人们所看到的一切,都要经过这个有色镜头的过滤,组成这个镜头的是个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等。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因为不同人的不同理解,而致使成语愿意发生变异,甚至导致有的成语被误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已经在民间形成常识性观点,但却在实际上与文本最初的内容关系不大,这一类的文化误读是由于一些知识素养较高的权威人士的解读之后,后来人对该文化权威人士观点的遵从与传承,而使一些文化脱离了文化最初的含义而产生的误读,在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使成语的原始含义渐渐消失,而被人为的附加一些新的意义形成了误读.

参考书目:

[1]张中载.误读[J].外国文学.2004年版.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中华书局.2008年版.

[5]宋开之.略论文化误读[J].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版.

[6]张德福.文化误读的多维度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1期.

猜你喜欢
成语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拼成语
我有我语言
猜成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