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2017-04-26 10:13蒿峰
齐鲁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阴线五官片状

蒿峰

玉雕人物

人物玉雕自玉器出现开始便是先民雕刻的重要题材。在石器时代,人们用玉刻出人的形象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表达了对英雄及神灵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玉雕人像中出现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或神仙,或贵族,或官吏,或奴隶,或舞伎,或童子,或老人,反映了玉器人像逐渐世俗化。

我国最早的玉雕人象发现于距今5000多年的四川大溪文化遗址。片状人面,正面雕出人的五官,圆圈眼,直鼻,磨制较精。陕西新华文化出土一件片状侧面人头雕像,双面雕,高髻,圆脸,橄榄形大眼,脸颊上钻一圆孔,便于系挂,形象传神。此外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片状站立人像。

商周以后,人物玉雕渐多。有片状,有立体,有全身,有人面,有侧身,有正面。安阳妇好墓出土人物玉雕10余件,玉人或跪或蹲,身份不同,衣服发冠皆不同。一般为高颧骨,大眼睛,有明显的蒙古人特点。江西新干县商墓中曾出土一件玉羽人,蹲踞状,大眼鹰鼻,峨冠,束衣,肋下腿胫生毛,反映了先民成仙飞升的美好梦想。西周人象片状为主,更加写实。眼睛在商代的臣字眼基础上,变化为眼梢长出眼框并勾卷,眉毛刻有小短阴线,纹饰布局规整,流畅自然,用西周典型的“一面坡”阴线装饰。

春秋戰国时期的玉人佩,上承西周风格,但发型装饰更加细腻,写实入微,成为研究当时衣饰的重要资料。玉人身上纹饰雕刻精湛,出现并流行网格纹,亦称席纹装饰,五官较前更清秀,气质高贵。

汉代玉器善用阴线,线条精细,有时奔放,刀法粗犷,有时委婉,行云流水。汉代人象玉雕常见的有翁仲和舞人,翁仲是传统中的秦代力士,为正义之化身,在汉演化为避邪神人。翁仲有大有小,大者6-8厘米,小者2-3厘米,多用汉八刀工艺,倍感威猛与张力。汉代舞人承继战国而来,片雕多于图雕,均有穿孔,作为佩饰。战国玉舞人精细,汉代玉舞人粗放,皆刻女性形象。战国玉舞人头发五官皆雕刻精美,头发整齐,长发披肩,丝丝不乱,面相俊雅。衣服是宽袍广袖,穿着可体,随身舒展。袖口领口以及飘带刻画精细,装饰华丽。身姿苗条秀丽,旋舞旑旎,神形皆备。而汉代玉舞人不重头发与首饰,多用长袖上举而遮住头顶,眉目雕刻只是简单的阴线,粗粗勾出眉眼鼻唇,表情木然。衣饰亦雕琢简单,刻画长袖皆直筒,动作比战国舞人夸张,扭动幅度大。总体粗线条,粗轮廓,感觉朴实,单纯简洁,但失去了生动华美优雅。

唐代玉器中人物形象有两种是首创。一是佛教题材的飞天。刻画仙女遨游于空中,云朵衬托,身披彩带,衣袂飘飘,手抱花果,神情怡然。飞天人物玉雕表现了唐代佛教文化对玉雕的影响。二是胡人造型。多为乐舞形象,或盘腿而坐,或欣然起舞,或击鼓弹琴。胡人多突目,高鼻,大口,发型卷曲,短靴长衣。胡人献宝亦是当时玉带板上常见形象,反映了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代玉雕人物突出的是童子。大多中式衣饰,手执荷花,大脑壳,八字眉,直鼻,小嘴,衣服朴素,关节处用几道阴线表示动感。元代玉人,特点是眼睛用阴线刻出轮廓,再刻画出眼珠,更为传神。玉人鼻子上尖下宽,衣饰以蒙古服装为主,短裙窄袖马靴,衣褶线条粗而深。

明代玉人以老翁儿童为多,大都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含吉祥之意。其人物特点,蒜头鼻,大而粗,眼睛开始刻画眼珠,多用阴线表示,嘴为大弧线,嘴角上翘,喜庆吉祥。明代圆雕玉人为多,服饰中式,刀法有力。清代玉雕人物题材更多,多圆雕。老翁童子外又有仕女、士子、官吏、传统中神话人物,特点是五官紧凑集中,俗称“一把抓”。但面部五官雕刻较前代更为立体,更为写实。

猜你喜欢
阴线五官片状
雪花不只有六边形片状的
五官的检讨会
控制片状α-Al2O3粉体形貌影响因素的研究
膜式法片状固碱蒸发浓缩工艺安全设计
崩解速溶型片状洗涤剂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