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祚本
【总体情况】
10月网络媒体日均新闻量与9月基本持平。总体看,农业农村改革相关的顶层部署是影响新闻舆情走势的重要因素。《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受到高度聚焦,从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至下旬《规划》的正式印发,媒体进行了持续跟进报道,引发新闻舆情在11日、20日出现两次峰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相关政策部署也备受关注。国务院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国土部等五部委也在土地供应等方面出台指导性文件,助推“十一”长假过后舆情走势快速攀升。月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新闻量再次明显上涨。此外,“农民工怕弄脏地面脱鞋跪地取款”“深圳水贝村被传2亿拆迁赔偿”等热点事件也引发了媒体热议,致下旬舆情走势多次震荡。
新媒体方面,“袁隆平在青岛研发海水稻”最受微博关注,网民纷纷表达敬佩之情,并送上祝福。反映部分地区个别农产品滞销卖难的相关微博仍很集中,微博排行榜前10中有4个与此相关。“农民工怕弄脏地面脱鞋跪地取款”的图文微博引发网民广泛声援和赞美,该事件也成为本月微信最热话题。此外,微信排行榜前10中,食品安全和乳品质量安全相关热点话题最为集中,数量过半。河北贾敬龙案也被法律界人士讨论。
【本月聚焦】
>>> 舆论热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
10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受到媒体高度聚焦。《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韩长赋部长进行专访,进行权威解读。《“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出台》《韩长赋: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韩长赋: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等报道被大量转载。相关新闻报道总量近1.6万条。
从关注内容看,五大发展任务、七大方面布局、2018年完成土地确权、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创新绿色等备受媒体关注。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突出,也被媒体所报道。从评论情况看,媒体对《规划》予以高度评价。《人民日报》称《规划》“强农惠民、筑牢根基”,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济参考报》称,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再获顶层设计。中国经济网署名“秾言”的文章称,人地关系是农业现代化主线;农业现代化目标越来越清晰,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
舆论纷纷表示,《规划》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又一次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导向,全国农业现代化蓝图绘就,“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往哪走”有了总纲。也有舆论称,农业现代化仍需奋起直追。媒体指出,我国农村经济总体而言相对薄弱,农村贫困现象远未消除,农村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结构依然不合理。要实现目标,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多方艰苦细致的努力。
【热点分析】
>>> 三秋生产备受关注 玉米戳中粮食流通“阵痛” <<<
10月,三秋生产备受关注。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被媒体广泛引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纷纷援引上述数据报道三秋生产最新动态。“秋冬种进展顺利”“粮食产量连续稳中有升”“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等消息频频现诸网络,“全国秋粮收获过半”一度成为百度新闻热搜词。新华网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调研后报道,在“十三五”的第一个秋收时节,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广阔的田野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央视播出了“秋收进行时”专题节目,通过航拍等方式对我国秋粮主产区秋收秋种场景进行了全貌呈现,引发网民对现代化大农业壮美画卷的赞叹。
收获季也是卖粮季,粮食流通“阵痛”也被报道,玉米问题被重点关注。舆论认为,玉米价格走向市场化,有利于粮农长远利益,但也有一定阵痛期。《瞭望》新闻周刊称,在我国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后的第一个购销季,玉米购销面临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双重难题。舆论表示,在新粮刚刚上市之际,如何通过精准补贴来保护好农民种粮信心与积极性尤为重要,通过补贴来弥补粮价下跌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是这次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半月谈》还报道了河南多地因小麦质量差而出现农民卖粮与加工企业买粮“两难”并存问题,建议尽快进行小麦供给侧改革。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的新型经营主体“毁约退地”现象也再度受到关注,舆论呼吁高度重视此类问题。
10月17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成为关注主题。《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在粮食减损增效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促进粮食减损增效,需要全民行动,共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调整食物消費习惯和生活方式,杜绝粮食浪费的现象。
>>> 进城落户政策引发土地权益关注 “农民工脱鞋跪地取款”传递正能量 <<<
10月,国务院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相关政策接连出台。舆论对此高度关注,认为这一系列规划清晰描绘了“十三五”期间主要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路径,为新型城镇化装上了政策推进器。从报道情况看,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如何处置土地权益仍是关注热点。媒体积极发出“允许进城落户人员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等报道,引发数万网民跟帖评论。有网民呼吁,防止农民“被自愿”而成为三、四线城市烂尾楼的“接盘侠”。有网民表示,让农民有偿退出土地权益,要拿出“真金白银”和政策诚意,否则就是断了他们的退路。
月底,“农民工怕弄脏地面脱鞋跪地取款”照片在网上大量传播,引发舆论热烈褒扬。有网民说,脱鞋跪地取款之举展现了农民工良善负责的道德观念,低姿态中足见其高素质。有网民认为,农民工跪地取款,凸显出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相对弱势。媒体指出,舆论对于跪地取款者的声援和赞美,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正能量。但这种能量的施展应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农民工群体迫切需要更优渥的工作环境,更可观的工薪待遇,以及更平等的社会评价。此外,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被媒体大量转载。舆论指出,流动时代,农村留守群体也应该有美好的未来,需要多一些有人情味的制度安排和有远虑的深刻思考。
>>> 猪价被指“探新低” 马铃薯集中上市引关注 <<<
10月,猪价下跌成为报道热点,“猪价探新低”“‘二师兄涨不动了”等消息广泛出现。搜猪网等行业门户网站称,全国整体的猪肉价格自6月开始已进入持续的下跌通道,目前猪价已跌回去年12月份的水平,创10个月新低。《21世纪经济报道》称,猪价下降最初是从仔猪开始,然后拓展到生猪,现在已蔓延到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同比尚未出现负增长,但环比已出现下降。媒体对猪价下跌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指出补栏增多、消费低迷、玉米价低、屠企压价、养户抛售等因素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媒体认为进口肉激增对猪价下跌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证券报》指出,我国前8个月猪肉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且最近美国猪市产能过剩,猪价遭遇雪崩,或继续冲击国内市场。此外,媒体还对未来猪价走势进行预判,认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生猪价格明年有望触底回升。
本月正值秋季马铃薯上市季节,网上曝出马铃薯“价格下跌、丰产滞销”消息。据央广网9日报道,由于马铃薯主粮化的推动,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全国各地马铃薯种植遍地开花。山西、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新疆、吉林等地新鲜马铃薯陆续上市,几乎都是供大于求。对此,舆论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是国家战略,在种植扩大的情况下,集中上市期马铃薯的价格肯定会出现下跌,这是正常现象。专家建议马铃薯规模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尽量提前上市,错开高峰期,同时注意产品的质量,在关注行情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马铃薯的行情走向要持有信心。
>>> 全国“双安双创”引发积极评价 《人民日报》关注食安法落实情况 <<<
10月下旬,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现场会(简称全国“双安双创”)成为关注热点。新华网等百余家媒体以“强化责任完善机制创新监管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题,报道了汪洋副总理在会上的发言。舆论积极评价称,2014年以来,国家食药监局、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双安双创”工作,激活监管“一盘棋”,取得新成效。此外,四川、重庆、山东、吉林等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监管办法、提高监管效能,被舆论称赞“食品安全监管装上了智能大脑”。
同时,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推出“聚焦舌尖上的安全”系列报道。报道介绍了多地基层执法面临的小作坊、小摊贩监管难,最严厉处罚执行难等问题。报道还对农村地区进行了重点关注,指出食品安全是最严格的监管“管出来”的,更是源头“产出来”的,农村地区更须解决“安全意识”这个“源头”问题。此外,“问题肉”“超标农残菜”等也被关注。《京华时报》以“问题肉藏身县以下市场”为题,报道了相关行业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科学报》以“八城市六超市在架销售超标农残菜”为题,报道了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2016年六大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调查》。
>>> 深圳水贝村陷“两亿拆迁赔偿”谣言 贾敬龙案成新媒体热点话题 <<<
10月下旬,深圳水贝村因在旧村拆迁项目工地上摆了530桌“盆菜宴”而爆红网络。“盆菜宴”现场照片在微博、微信中大量传播,并配以“水贝村拆迁赔偿每户最低两亿”等文字。对此,有网民感慨“投胎是门技术活”,要组团去相亲;也有网民嘲讽当地村民是“坐享其成”的“食利者”。尽管当地警方及时澄清了“两亿拆迁赔偿”谣言,但仍引发媒体对“拆迁致富”的热议。有媒体指出,聚焦于拆迁致富的舆论,反映了财富分配方式失衡背后的复杂社会心态,人们难免产生羡慕、嫉妒甚至是不公感,感慨“为什么不是我”。还有媒体认为,舆论热炒“拆迁致富”,放大了农民从拆迁中的获益,无视农民在整个拆迁过程中的博弈成本,对于失去土地的农民,仅有经济补偿远远不够,要让农民能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生活,有更多的保障和上升机会,不至于在“拆迁致富”后又“拆迁返贫”。也有网民表示,对“拆迁致富”事件既不要羡慕也不要义愤填膺,中国经济最终靠的还是技术创新带动的实体经济,致富靠努力实干更靠谱。
此外,贾敬龙案成为微博、微信的热点话题。据“百度百科”记载,2013年5月7日,河北石家庄市北高营村村民贾敬龙的婚房被村党支书何建华带人强拆,致贾敬龙婚期被取消,其未婚妻最终另嫁他人;2015年2月19日,贾敬龙持射钉枪将何建华射杀。石家庄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贾敬龙死刑,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0月18日下达死刑核准裁定书。随后,多位国内知名法学家纷纷撰文,认为此案因“强拆”引发,贾敬龙具有多项法定从轻理由,罪不至死。微博微信舆论也出现“一边倒”,呼吁“刀下留人”。截至目前,未现贾敬龙被执行死刑相关消息。有媒体呼吁,让法律做出最终裁判,避免舆论影响司法。
>>> 乡村游喜忧参半 舆论积极建言乡村旅游服务 <<<
“十一”长假期间,乡村游备受青睐。“火爆”成为媒体描述各地乡村游盛况时频繁提及的词语。“国庆带火乡村游”“国庆黄金周生态游乡村游飘红”“乡村游自驾游搅热国庆黄金周”等消息广泛出现。据人民网报道,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有媒体指出,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之美”成为人们向往自然的一种情愫,一股驱动人们自由脚步的热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乡村游已经生猛突起,成为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宠儿,也为广大农村百姓脱贫致富找到一条道,是件好事。
同时,乡村游存在的发展瓶颈也被关注。新华网对江西等地调查,报道了当地乡村游存在的“交通拥堵”“停车难”“洗澡难”等问题。《人民日报》也刊登了多地读者来信,反映当地乡村游存在的“千村一面 单调乏味”“环境受污染 生態遭破坏”“缺导游 缺配套设施”等问题。媒体指出,面对乡村旅游的“涌泉”式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服务暴露出服务不够精细、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等问题,加强乡村游的专业性与科学规划管理,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的专业培训和引导,已成当务之急。
【热帖解读】
>>> 桂华: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农村的基本制度优势 <<<
10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桂华在新华网“思客”发表《中国减贫成就得益于乡村的基本制度优势》一文。文章指出,农村内部的富裕群体形成、“中等收入农民”扩大及其收入稳步提高,是我国农村迅速脱贫的动因。
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内部分为上、中、下三层,已经形成以“中等收入家庭”为主体的纺锤体结构。上层占20%,指的是做生意、当老板、包工头、有特殊技术的农民;中层占75%,指的是则通过合理安排家庭劳动力而获得基本体面和有尊严生活的农民;下层占5%,指的是无法获得维持家庭基本运转收入的农民,通常表现为家庭结构残缺而导致劳动力缺乏。除了这5%的绝对贫困家庭,大部分农村家庭基本可以实现兼顾农业与务工的“半耕半工”家庭就业方式,过上衣食有保障且现金有结余的农村内部“中等收入群体”生活。
文章指出,在农村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的农村基本制度发挥了根本作用,建立起了“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农民可以自由流向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国家一直坚持将农业机会和土地生产资料留给农民的制度理念,构筑起防范资本大规模下乡的防火墙。有了“半耕半工”的家庭结构,农民参与城镇化进程时进可攻、退可守,幸运者进城落户定居,失败者也可退回农村获得体面生活。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政策兜底和扶贫行动逐步解决剩下5%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现精准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