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溪浩|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
余杭区创新土壤结出了“互联网之花”
毛溪浩|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
立足产城融合,着眼精致精美,挖掘特色优势,完善功能配套,导入优质项目,推动创新要素、高科技项目、科技活动向这些区域集聚,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高地,以最优载体“抢最好的牌”。
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厚植创新土壤,一座城市才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近年来,余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抢抓国家“双创”战略重大机遇,夺得了信息经济的“第一桶金”,喝上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头口水”,尝到了创新发展的甜头。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创新活力之城优势”的要求,余杭将始终把创新驱动摆在引领发展的核心位置,劲往创新使,钱往科技投,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动能转换,将创新发展的战鼓擂得更响,使创新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贡献更多余杭力量。
梦想小镇效果图
聚力平台建设“第一抓手”,打造创新高地。坚持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依托“三城三镇”,立足产城融合,着眼精致精美,挖掘特色优势,完善功能配套,导入优质项目,推动创新要素、高科技项目、科技活动向这些区域集聚,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高地,以最优载体“抢最好的牌”。未来科技城(海创园)充分发挥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资源优势,深化与浙大、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推进梦想小镇四期、健康小镇、淘宝小镇、创投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省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运作,加快68万方海创园二期建设,着力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示范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以打造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重要一极为抓手,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为目标,推动发展定位、产业、动能、模式转型,推进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省生物医药高新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先进制造业、医疗器械领域优质项目集聚。临平新城聚焦时尚、电商、产业互联网三大产业,加快建设艺尚小镇、产业互联网小镇。推进“三路一环”快速路网建设,以东湖—临平副城环线快速路为主轴,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主要节点。良渚新城抢抓成为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永久会址机遇,积极招引创新设计产业项目,推进与浙大、中国美院合作的设计开放性大学落地,着力打造中国工业设计的标杆、世界工业设计的高地。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创新经济。聚焦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重点做到“两手抓”:一手抓“顶天立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围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深入推进“一号工程”,加快工厂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推广应用,加快重点产业“智能工厂”建设,努力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企业股改挂牌上市,2017年,上市企业将新增7~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达75家。同时,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家纺服装产业等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实现从组织形态、生产方式到运营过程、商业模式的全面优化。一手抓“铺天盖地”的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深化科创园区建设,重点在社会力量办园、园区专业化运营、专业特色园区创建、优质企业引进、园区与资本结合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为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土壤、阳光雨露和空气养分。同时,以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为抓手,重点挖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向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着力培养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巨人”。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余杭竭尽全力引育创新人才,尤其是国际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把集聚以人才为特征的优质创新资源作为创新发展最紧迫、最关键的任务。以创新载体引进人才。积极发挥美国湾区办事处、硅谷海外人才驿站及500startups、Galvanize等海外知名机构的作用,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用好“老海归”帮扶“新海归”模式,做好海外推介、以企引才、以才引才文章,力争到2020年引进100名带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0名以上海外留学人员,300个以上留学人员创业项目。以政策激励留住人才。加快落实杭州“人才新政27条”、余杭“人才新政”,建立人才资金财政预算科学投入和增长机制,每年安排人才科技专项资金不少于6亿元,积极开展政策兑现权限下放平台的试点探索,提升政策兑现速度。鼓励创业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强化创业创新人才激励。以成果转化用好人才。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复制推广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人才+资本+民企”模式和“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产业培育链条,加快人才项目成果转化,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由点到面、全域覆盖,将未来科技城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推动人才项目在余杭产业化。
瞄准环境“第一竞争力”,释放创新活力。余杭聚力体制机制、政府服务创新,努力为创新创业者当好“店小二”,优化创新环境。改进政府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机制,探索“大窗口”审批、投资项目代办、“管家式”服务等审批模式,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力争2017年实现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打造更具效率的政务生态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源头供给,将生产总值比例的3%以上用于R&D经费支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通过纯政府出资设立的46.5亿元产业基金撬动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的“子基金”百亿元以上,形成“政府投资+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2017年力争新增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及管理公司100家以上,破解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资金问题。完善配套环境。启动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五年行动计划,加快连接三城三镇的东西向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快与主城区一体化和城市国际化步伐。着力推进浙医一院余杭院区、人大附中、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英国国王学院学校等项目建设,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积极解决创新人才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宜居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