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识力和驾驭力。因此,我们要教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感情朗读;情感;情境;方法;技巧
朗读是一门艺术。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倾听一次演讲比我们自己默读一篇文章更能打动人心。俄罗斯有一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语言粘住孩子心的本领,而且更重要是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使其获得这种本领的一个环节。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下是本人对指导小学生朗读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读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苦恼。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时候淡而无味、毫无感情流露呢?在教学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除了语文基础差,朗读技巧掌握不好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表明文章是由于作者情感的迸发而引起创作冲动,经过物态化和物化最终成为现实存在的文学作品。而我们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解读作者溶于其中的的情感世界。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剥开形式符号的物质外观,探寻作者的意象世界。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教学《燕子》时,这篇课文感情不容易把握,不知道作者是写燕子呢?还是在写春天。我抓住描写燕子的语句,就先让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理解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同学们最终理解本文是赞美燕子,赞美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把中心点明了,从而来带动其他学生的理解、感受,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次朗读时,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为了读出相应的感情,我播放了盘古受尽磨难的课件。学生在反复观看之后谈感受,学生有点说心有一种揪的感觉,有的表达了对盘古的敬佩之情,有的则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有了这番感受之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想象不到的精彩。
三、教给学生方法,指导朗读技巧
可以发挥想象朗读。在朗读训练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于第一位。一旦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现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发展语文能力。
例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踏入公园、漫步家乡,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春风的柔和……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1.在教学时,还可以引导让学生设疑带问题朗读。读前提问题并带之去读书,可以在读中活跃思维,更好理解课文。也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又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2.还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从朗读的音调上,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高与低等。
3.从形式上可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指导与练习相结合,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
四、情景迁移
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我便采用这一方法。例如,在教《爱迪生救妈妈》时,有一句话:“爸爸一见又气又急,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学生最初读的感情程度不够,于是我启发孩子们;“斥责”是什么意思?(非常严厉的批评!非常厉害!)那你们家谁批评你最厉害?什么情况下批评的?(在家里光玩不写作业。)怎么批评的?(赶快写作业!)如果你还不停呢?(还不听话?我打死你!)孩子们的声音提高了八度,而且还加上了动作。把一个愤怒之极的爸爸,把握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等他们再回到文中时,就把“又气又急”把握得很准确了!但学生生活中的场景与文中的氛围不同,刚才孩子们读得人和听的人都在笑。為了把他们的情感拉回文中,我继续启发:爱迪生的爸爸气什么?急什么?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读?在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中再也没有唏嘘的笑声,完全进入到了文本中。
五、保证朗读时间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总之,有感情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在培养情感,启迪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运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
何术琼,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