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领跑世界

2017-04-25 04:06李焱
投资北京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学城海淀大街

李焱

近日,海淀区区长于军做客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北京发布”时介绍,“三大科学城”之一的中关村科学城,范围扩大至海淀全域。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北京将以“三大科学城”建设为主平台,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海淀区将全面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围绕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国家自主创新主阵地的两大定位,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科学中心。以海淀全域范围为重点,以中关村大街街区为主脉,加快形成贯通南北、融合东西的中关村科学城大格局。

一城四区

此前,中关村科学城占地约75平方公里,主要指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区域。在北京,它早已被打造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几乎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

于军说,中关村科学城的范围日前正式扩大至海淀全域,将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和“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全部纳入其中。

扩大后的中关村科学城是指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地区为中心,东起海淀区东部边界、南至海淀区南部边界、西至五环路、北部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和山后生态科技新区交界的地区,总面积约134.8平方公里。这一区域集中了138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间获得了全国17.9%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北京市科教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

2010年9月,为有效盘活这一区域的空间载体资源、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旨在把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互动,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地标。

2017年3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17-2020年)》已编制形成,其中提出,要以“三城一区”(三大科学城、亦庄“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为主平台,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设计图”变成“施工图”,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打造自主创新主阵地。

扩容后的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划分为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四個产业功能区,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一城四区”产业空间格局。

北部地区包括大上地地区和北部四镇平原地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带和标志区域,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腹地和重要支撑;南部地区包括清河五环以南建成区、四季青地区,重点发展以国际创新理念为核心的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国际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区;东部地区包括八达岭高速以东区域,西三旗、东升城乡结合部地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发、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打造北京市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西部地区包括“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以及阳台山、凤凰岭、鹫峰形成的西部历史文化带,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高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若干以生态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村庄。

三街联动

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中,三条大街的作用不容小觑。

从三十年前伴随改革开放春风以“电子一条街”闻名的中关村大街,到几年前因聚集各种高端创业要素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创风向标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再到去年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横空出世,中关村不断刷新自我,一次又一次成为北京创新创业的新地标。

200多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闻名全球。

截至2016年12月,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其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581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超过194个,655个团队获得融资,总融资额65.34亿元。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自2014年6月12日开街以来,着力打造“平台的平台”,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服务升级,在强化街区两大核心功能——创业投融资和创业展示的同时,突破空间限制,从机构集聚向产业资源、全球资源聚合升级,打造以产业创新和全球创新为特征的创新生态。

近三年来,街区入驻创业服务机构已从最初的11家发展到现在的45家,累计吸引投资机构和个人2200余个,创业团队近千个;日均举办创业活动2.2场、孵化科技企业1.4家;每1.5天有1个团队在街区获得融资,平均融资额约700万元,累计融资近3.4亿元;中关村创业大街不仅成为全国双创风向标,还着力引领全球创新创业风尚。通过跨境孵化、全球路演、全球创新青年领袖计划等方式,中关村创业大街与来自美国、以色列、芬兰、法国、韩国、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印度等10余个国家的20余个机构开展多方位合作,吸引全球创新人才项目汇聚,联手打造国际创新资源落地的窗口和平台。

记者了解到,当前,海淀正在把创业大街生态体系进一步延展至清华西门到白石桥路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努力打造首都创新创业发展新的增长级。

全长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是中关村科学城的主轴线。

根据“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中关村大街沿线将分五大功能区。分别包括“创新核心功能区”、“协同创新功能区”、“专业创新服务功能区”、“金融创新功能区”以及“特色创新功能区”。在5亿元改造基金的推动下,至2017年底,中关村大街将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到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完成升级,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客群体和企业集群。改造后的中关村大街不仅形象提升,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关村科学城主轴和支撑骨架。

全长380米的中关村“智造大街”主打“硬科技”孵化。

与已有的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等特色街区不同,“智造大街”打出的是实打实的“硬科技”牌,以全链条服务和孵化为特色,帮助原创硬科技实现从0到1的过程。

目前街区聚集了幻境时空、国承万通、精唯信诚、汉唐自远等创新型科技企业,涉及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入驻企业产值已达30多亿元。如果按照街区长度计算,街区平均每米创造产值近800万元。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中关村‘智造大街面积不大、意义重大。”这条街又为北京推出一个新的专业化创新平台,为中关村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中关村“智造大街”在智能硬件产品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创制,国际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辐射推广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成为海淀产业升级的新支点,向北延伸撬动西三旗地区持续转型发展,与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三街联动。未来3年,中关村“智造大街”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将突破10000项,技术交易额超1000亿元,其中50%以上辐射京外。

南北共融

目前,海淀已经初步形成了南部建成区“孵化”—北部地区“加速”—京外地区“转化”的跨区域创新合作链条,正在形成南北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近日,创新型企业走进北部对接会暨北部地区空间和平台资源发布会举行,向外界全面展示了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产业发展总体情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布会通过“亮家底、绽魅力、绘蓝图、展胸怀、释诚意”的方式,展示海淀加快南北创新要素融通速度、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新战略。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北斗与空间信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等“6+1”重点产业所占比例高达95%,高精尖产业布局已然形成。区域企业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保持了15%以上的快速增长,已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增长极。

北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巨头入驻。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两大产业,北部地区拥有全球排名前列的IBM、Oracle、联想、华为等全球巨头,还拥有腾讯、百度等全球互联网巨头。这些企业要么是总部在这里、要么是研发中心在这里、要么是中国区总部在这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的产业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众多企业巨头的聚集,现在北部地区已对企业巨头形成一定的吸聚效应,将总部设在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和国际巨头相邻而座已成為他们的热切盼望。

结合2016年底地铁16号线开通、中关村壹号和北部服务大厦即将启用,区域住宅商业配套逐步完善等实际情况,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吸引力近一步增强,加快了创新资源不断向该地区集聚,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落户北部。2016年12月27日发布会上,北大石墨烯、航材院石墨烯、维德维康、华米科技、树根互联、合锐赛尔分别与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云中心签约入驻。

未来,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将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将加快对接北大、清华等中关村科学城知识创新成果,聚焦北部四镇“一镇一园”建设,形成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嫁接型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的战略腹地、原始创新策源地的研发基地、最具专业经验的科技园集聚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随着轨道交通的贯通、人才公租房及自住型商品房等配套服务的完善、核心区域科技地标——中关村壹号区域的全面建设,将给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带来新的支撑。

愿景2020

中关村科学城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积极探索建成区突破空间资源瓶颈再开发的新路径,探索释放科技资源的新方式,探索有效引导产业集聚的新方法,探索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通过打破大院大所围墙、不新征土地、内部协调拆迁和自筹建设资金,实现了建成区空间资源释放、科教资源释放,切实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开创了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其中中国航空发动机“中国心”战略有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项目有助于抢占行业发展先机;北航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推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产业化应用,将使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金属构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高校产业化项目快速发展,中科院在海淀区落地转化4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7.57亿元。其中中科院理化所大型低温制冷系统项目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核心技术及系统,有望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梦之墨3D打印项目提出的电子打印模式为发展普惠型电子制造技术、重塑传统电子及集成电路制造规则提供了变革性途径。

在核心区重点产业领域内,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2010-2015年共支持项目199个,支持资金总额4.18亿元,项目累计实现投资187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38亿元。围绕华胜天成、航天科工、北斗星通等行业领军企业设立了13支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81.83亿元人民币,已开展投资工作的7支参股基金共投资项目50个,投资总额11.53亿元。

下一步,按照把中关村科学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市区两级将通过机制体制创新,着力聚集产学研创新主体和产业高端要素,着力支持原始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集中建设新型特色园区和技术研究院,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形成国家知识创新和战略性新兴技术策源地,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区。

力争到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总收入超3万亿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打造面向前沿技术的企业研发机构1100家左右,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效应凸显。在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标准,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海淀全区GDP比重达65%,对全国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总收入超10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左右,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猜你喜欢
科学城海淀大街
香山名字的由来
怀柔科学城公司竞得陈各庄共有产权房地块
怀柔科学城亮相科博会
怀柔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怀柔科学城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坐地铁 游北京(十四)16号线(北段)穿梭海淀后花园
“智慧海淀展”成功举办
神秘的科学城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