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2017-04-25 13:01牛保明高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措施

牛保明 高峰

摘要:自从我国取消了大学生毕业就业分配制度和允许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面临着毕业等于待业尴尬局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应该从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相关组织四方共同解决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措施

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民生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民生问题之中的核心问题。用多维的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来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可以清楚看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更多的是我国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就会找到更多的渠道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和供求错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实际隋况进行客观分析,并不是供给大于需求的关系,而是我國特有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的特殊社会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陧,使目前产业用工失衡。不难看出,当前各高校设置的专业与陕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产生明显错位,同时教育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失衡也是因素之一。比如,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具有各种专业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型人才为主的技术工人,如车工、钳工、维修工、电焊工等人才短缺,导致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当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重新学习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后拿到技术等级证书,才能找到工作的情况。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产能过剩”有一定的关系,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技术实力比较薄弱,技术开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企业需求的是有技术、有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参与生产活动,而目前的大学生只有理论而缺乏实际操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这是需要国内各高校要认真思索好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在当前模式下的大学生知识陈旧,转化率低,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据一些企业反映,一些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按照所学的专业被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得出这样的结果是,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够应用上的不足40%;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所学到的知识无法正常转化到生产实际中去,优秀的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我国大学生一般需要适应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在岗位上的适应期仅为2-3个月。

(三)依赖性强,准备不足,盲目择业

我国的大学生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得到知识,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学习目的是获得工作。因此,我国大学生为了获得知识拼命的学习,对社会、经济漠不关心,等到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才发现所学的知识不能成为择业的优势,因此出现很多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像在赶集一样,虽然有目标,但准备不足,全凭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同时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感,有的大学生甚至不去人才市场,等父母、亲朋好友找关系,因此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困局。

(四)我国现有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用人标准低,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采用的技术和使用的设备基本都达到了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平,但在企业管理方面仍停留在发达国家20年代企业管理的水平。如在我国投资1 000-9 000万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中,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缺乏。管理是体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再先进的技术、再优良的设备,没有现代化的管理,企业就谈不上发展,同时优秀的人才也看不好这类企业。大学生的优势是理论基础好,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拼劲十足。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后备人才作后盾,企业发展就必然没有后劲。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及建议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就业几方面的分析,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大学生是我国今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也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如何安排他们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今后社会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占从业人数的比例为37%-40%,而在我国只有5%左右,这个差距实际体现了技术水平的差距,体现了产品质量的差距,更体现了创新的差距。因此,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加快培育和建设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的就业服务。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仍是专业知识型素质教育,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几年的大学学习中,以学习各门专业为主,最缺少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生产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到社会、到企业还存在一段距离。那么,如何缩短这段距离或者将这段距离缩短为零是由谁来负责?答案是由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大学生没有毕业之前,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部门要为大学生设置不同职业的能力训练模式,并通过各种测试、咨询、培训来提高大学生在上岗前各种职业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大学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要,最终实现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生产,达到就业的目的。

2.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提升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能力。要对人才服务企业在发展中逐步进行规范,使人才服务企业的管理在各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个性化、多样化,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3.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各企业、事业的就业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放,而区域性就业信息要与全国就业信息进行互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国家要设置专门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发布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信息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要以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的方式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二)以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为导向,加速高校体制改革

我国大学生适应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的教育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所學到的专业知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企业需求的人才脱节,大学生毕业后,当走向社会时才发现所学的知识无法正常的适应社会发展,大学文凭并没有真正成为被聘用的有力条件。从目前我国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情况进行分析,我国今后不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对大学生需求必定会不断增加,但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国内各高校在设置专业、层级的结构要符合市场需求,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速高校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我国的发展方向既然是市场经济,那么大学生的就业就应让市场说了算。大学院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政府要鼓励用人企业适当引进和招收应届大学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安排。在这方面甘肃省政府的做法比较具体。甘肃省政府为了安排本省大学生就业积极的开展工作,为他们积极找出路,并出台政策,凡接收应届大学生在本企业工作的,政府为大学生所在的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刚上岗的大学生开一部分工资,积极鼓励企业招收大学生就业;三年后当大学生适应了岗位工作后政府不再承担这部分费用。这样,既减轻了企业一部分负担,也为大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多年来基本解决了本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为国家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开展工作,改变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使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思考,促使他们养成正确选人、科学用人、合理择人的良好习惯,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政府在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通知意见》的通知,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领会《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人才资源,是我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和面向农村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地区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深远的战略意义。按照《通知》精神,各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破除依赖感、地域观念、城乡观念等所有陈旧观念,积极到基层去磨练自己和锻炼自己,成为党和国家合格的接班人。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既不能轻易将大学生推向市场,这样会影响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同时又不能将大学生像过去计划经济时那样全都分配到企业中,这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意识。因此,政府要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进行多方面引导,同时各大学院校也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