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从班车上下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被家长接回了家,唯有我独自走在路上。
到了村口,我便一头躺倒在枯黄荒芜的草地上,眼前天旋地转。从草地上起身,拍去沾在身上的枯草,望着眼前的水泥路,心中有些失落:这就是我成长十五年的故乡小路吗?
孩提时,你满身尘土、坑坑洼洼。车子从你身上驶过时,哐当哐当地响,后面还有一大片模模糊糊的尘海,很久才能散去。大人们扛着农具,跟在后面愁眉不展,一路抽着烟,一路摇着头。女人们从来不在路上多逗留,稍站一会儿,便掩着嘴巴离开了。可那时,我们总在你身上蹦跳,一个坑一个坑地跃过去,我们总希望坑和坑之间的距离能够远一些,再远一些,这样我们就能腾空飞跃。如果遇到了下雨天,我们就更高兴了。坑里多了水,明晃晃的,尤其夏天,穿着凉鞋在坑里踩来踩去,水溅上来时,凉飕飕的。如果坑大水多,在偏僻的路段打水仗那又是必须的了。几个小伙伴各自占领自己的阵地,有的用手,有的用破瓢,有的甚至用拖鞋,你泼我,我泼你,身上、脸上、头上满是泥浆。虽然回家少不了一顿臭骂甚至挨揍,但心里仍是满满的快乐。
后来,你变了。变成了水泥路,路面平整光滑。车子从你身上驶过,不再哐当哐当响,后面也没有了模糊的尘海。路两边种满了合欢树,叶儿绿了黄,黄了绿;花儿开了落,落了开。白天,大人们骑着电瓶车在你身上奔跑,车上放着农具,它们已经不需要被扛在肩上了。晚上,多了散步的女人们,她们一路走着一路唠着家常,曾经的苦楚似被平整的路面淹没,她们喜笑颜开。而大人的屁股后面跟着悻悻的孩子,他们被大人牵着,直直地往前走。他们似懂非懂地听着,眼睛却望着四周的田野,那柔软的田埂,那绿绿的杂草。
他们的幸福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大人的幸福却离大人们越来越近。也许他们与大人就是这样相互矛盾着,你不理解我,我也无法理解你。就像大人们总喜欢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工一样,他们总是离家很远,他们总是很久才回一趟家。他们说,这是为小孩子们好,是为了小孩子们将来的生活。可是,小孩子想不到将来是什么模样,只知道现在很悲惨。小孩子们只希望爸爸妈妈不要离他们太远,能经常回来看看他们。小孩子们宁肯不要那未来美好的期许,他们只要大人们现在的陪伴。
我想,如果大人和小孩可以换位,你变成我,我变成你,那是不是可以相互体谅?
毛老师评
小作者以家乡小路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曾经在泥巴路上撒欢而现在在水泥路上意兴阑珊的孩童们的变化,与曾经因泥巴路愁眉不展而现在在水泥路上喜笑颜开的大人们的变化。小作者将两者的变化进行对比描写,尤其详细地叙述了孩提时在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跳坑的场景和在水坑里打水仗的情境。当这些美妙的生活渐渐远去的时候,继而生发的便是失落怅惘。但小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衍生出去:孩童与大人总是相互不理解的。从而联想到留守儿童,真切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想法。最后,以反问的形式来告诉读者:如果换位思考,也许可以相互理解。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肯定:1.以“鄉间小路”为线索,采用双重对比的描写手法。在同一个场景中成人与儿童的对比描写,在不同场景中成人之间的对比与儿童之间的对比。对比的复杂性凸显了矛盾的深刻性。2.在“议”的过程中联想到留守儿童,使得道理更有说服力。这样的矛盾就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中。3.文章最后以反问的形式出现,引起读者思考,给读者以警醒:换位思考的双方不仅仅是孩子与成年人,其实任何人在遇到矛盾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以求得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