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力帆
合 江淮大地秋风爽,凤台农民耕种忙。故事发生在七七年,全县上下喜洋洋。
甲 县里号召畦田化,为的是,增产增收多打粮。县委书记郭新吉,亲(自)把项目来推广。
乙 (白)什么叫畦田化?
甲 (白)“畦”就是左边一个“田”右边摞两个“土”。这畦田化,就是麦田开沟做成行,防渍通风增产量。既然是,为民造福好主张,各地区,狠抓落实要干一场。一时间,凤台畦田掀巨浪,可还是,有人沉默没搭腔。
乙 (白)什么人,这么胆大包天?
甲 此人是,凤岗公社的一把手,姓郑名叫郑子翔。
乙 (白)上世纪七十年代,
甲 (白)人民公社建制还在,
乙 (白)八四年才撤销,
甲 (白)公社改为乡。
乙 这郑子翔,并非生来好抬杠,而这一回,他接受任务很勉强。
甲 (白)什么原因?
乙 原来呀,凤岗公社沙土多,与周边土质不一样。田中如果开了畦,就好比,六个指头挠痒痒!可县委既然有决定,公开抗拒又怕闹僵。于是乎,郑子翔他心里想:俺来个,装聋作哑不声张,磨磨蹭蹭暗抗对,只盼着,事情久了人会忘,一锅稀饭(它)慢慢凉。
甲 (白)这样做,能行吗?
乙 (白)不行,(加重语气)不行!有人县委去告状:说凤岗公社郑子翔,他阳奉阴违对抗党。
甲 (白)我的乖乖,这顶帽子可不小啊!
乙 在当时,这顶帽子可不小,谁要是戴上准遭殃!县委书记郭新吉,公开批评郑子翔:“县委决议你不执行,自由主义太猖狂!限你一周之内改到位,畦田覆盖全凤岗!”
甲 郑子翔,这个郑子翔,低头任凭书记讲。不解释,不搭腔,像茄子,经苦霜。看起来,这次批评他认了账。
合 看起来呀,这次批评他认了账哎!
甲 一周后,县委有人去凤阳,坐着吉普过凤岗。透过车窗朝外望,发现农田还(是)老样。
乙 (白)哟,这还了得——
甲 此人回来一报告,郭书记,把桌子拍得震天响:马上召开常委会,研究处理郑子翔!
甲 会议开得很顺利,多数人,赞成处理没商量。
乙 這个说——
甲 凤岗公然搞对抗,就像野马脱了缰。
乙 那个讲——
甲 自由主义要批判,执纪问责要加强!
乙 可这时,有个同志开了腔——
甲 (白)哎呀,这样处理是不是太草率了?是否派人凤岗去,弄清病情(再)开处方?
乙 一席话,如同打开一扇门,郭新吉,下令散会心不爽。几天后,他亲临凤岗搞调研,眉头紧锁脸拉长。立刻下令手下人,马上去找郑子翔。
甲 郑子翔,听说书记叫他去,心里头,“咯噔”一下没主张:(白)坏喽,萝卜了——“这下大祸从天降,处分撤职都得扛!”他见了书记腿打软,(白)“郭书记,我……我错了!”
乙 (白)“你错在哪?”
甲 “我错在——阳奉阴违不应当!”
乙 (白)“不对,该认错的应该是我这个县委书记!”“凤岗全是沙土地,强推畦田不应当!各地情况不一样,就好比,五根指头有短长!县委事前没调研,官僚主义惹祸殃!”(白)郑子翔同志,我八天前批评你,批评错了,向你道歉!(鞠躬)
甲 (上前紧握乙手,激动地)郭书记——
乙 郭新吉,马上召开县委会,自揭伤疤自挖疮。
甲 有人说,书记你要重形象,自我批评不应当。
乙 可郭新吉他这样讲——“有错必纠太应当,知错不改会遭殃。我们身为共产党,认错不怕毁形象!光明磊落干实事,遮遮掩掩才荒唐。
合 真理不怕见阳光,优良传统要发扬!”这就是,县委书记郭新吉,认错的故事美名扬!认错的故事美名扬哎!
创作构想:
2015年我作为市文广新局的“三区人才”被选派到凤台县淮剧团,发现该团想创作一台以原县委书记郭新吉(已去世)同志先进事迹为题材的淮剧节目。为加深对郭新吉事迹的了解,剧团领导送我一本书—凤台县委编印的《人民的好公仆郭新吉》。我从这本140余页的书中读到10余篇郭新吉同志生前战友的回忆文章,其中就有郭书记“向下级认错”这段很特别的故事。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深知“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对领导干部有多么重要,而要身体力行又多么不易,我认定“书记认错”是个好题材。
于是我想到将“书记认错”演绎加工成淮河大鼓,让凤台的演员自己将原县委书记的感人事迹在更大的舞台上传播出去。这个想法得到县文联的支持。2015年10月我完成了剧本初稿,交给相关演员。随后又从市里聘请老师对演员进行排练辅导。
《书记认错》的主人公是县委书记,事由为强制推广畦田化,关键节点是“认错”。一个为民造福的工程,为何会在个别地区遇到阻力,原因在于各地情况有别,非要“一刀切”肯定不受欢迎。这就导致了后来的两次“书记认错”。在最初的一稿,我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郭书记在县委会上公开认错,以及那段对“为何认错”所作的慷慨激昂的解释上,而对前面一次找事主认错未作较多刻画。经辅导老师点拨,我又对第一次认错进行了加工修改,如此人物形象就显得更加丰满,情节安排也更有说服力。
《书记认错》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歌颂型曲艺作品也能接地气,受群众欢迎,就看创作者愿不愿意以平民的视角去看待先进人物,从其丰厚的精神世界中挖掘出真正的宝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