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池塘生态混养技术

2017-04-25 02:46尤颖哲
中国水产 2017年4期
关键词:换水摄食对虾

文/尤颖哲

海鳗池塘生态混养技术

文/尤颖哲

福建省漳浦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利用旧虾池养殖海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养殖模式由单养转变为与贝类、对虾、鲷科鱼类生态混养,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形成了一条健康发展的产业,本文就漳浦旧镇地区的海鳗生态混养模式做出总结,为从业者提供借鉴。

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Forsskal))属硬骨鱼纲、鳗鲡目、海鳗科、海鳗属,又名门醋、即勾鱼、狼牙膳,为暖水性近底层肉食性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或沙泥底海区,游泳迅速,喜摄食虾、鱼类和鸟贼等。其肉厚质细味美,营养丰富,是福建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在北京、天津、上海、宁波、杭州、厦门等地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均有销售。福建省漳浦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利用旧虾池养殖海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养殖模式由单养转变为与贝类、对虾、鲷科鱼类生态混养,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形成了一条健康发展的产业,本文就漳浦旧镇地区的海鳗生态混养模式总结如下,为从业者提供借鉴。

一、海鳗的摄食习性

大多数鱼类捕获猎物的方法是都张开嘴,将猎物吸进来,然后用咽部的骨骼来处理它们。但是海鳗跟这些鱼类不同。当海鳗捕食时,它们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向猎物靠近,然后用前端有牙的下颌夹住猎物。几乎同时,隐藏在咽喉后部的具有攻击性的内颌会跳出来,扑向猎物,然后拖入腹中。海鳗的这种吞食方式很独特,因此目前海鳗的人工饲料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投喂以冰鲜饵料为主。

二、养殖条件的要求

1.底质和水质

海鳗混养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主要为底质和水质。海鳗喜欢钻泥打洞,因身上没有鳞片,对机械摩擦的保护性差,沙含量比例高或颗粒粗的泥土就会对海鳗的皮肤造成伤害。因此养殖底质要求以泥底为好,沙的比例控制30%以内,但於泥不能太多,且不能带有黑的腐泥。养殖海鳗要求海区周边无污染,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的要求,海水溶解氧在5mg/L以上,pH为8.0~8.5,盐度一般不高于30‰。

2.池塘的构造和设施

海鳗混养池一般选用面积为20亩左右池塘,塘坝要求坚实、牢固、没有洞穴,设有进排水闸门,换水条件要好,能排干池水,池底结构为“回”字型。回型沟主要用于虾躲避海鳗及起捕用,应占总面积30%,深为2.0m~2.5m左右;中间养殖埕主要为海鳗栖息地和泥蚶的放养,面积占总面积50%,水深1.2m;回型沟至堤坝养殖面积20 %水深0.8m~1.0m。使用水车式(功率1.5kw)增氧机6台~8台,在池中均匀排布。池塘进排水闸门口内均需插平板网,防止海鳗逃逸。

三、养殖管理

1.放养前的准备

由于海鳗养殖池底泥较厚,苗种放养前除了清除敌害、杂质和药物消毒等常规处理外,还应对底泥进行多次的翻耕、曝晒,确保底泥得到充分的氧化。

2.苗种品种搭配与放养

海鳗养殖采用以海鳗为主,搭配贝类、对虾和鱼类的混养方式。可与泥蚶、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黄鳍鲷等混养。每年4月初的投放规格4000粒/kg~6000粒/kg泥蚶苗种10kg~15kg、4月下旬~5月开始投放体长0.8cm~1.0cm的南美白对虾10000尾/亩~20000尾/亩,间隔10天左右放黄鳍鲷,全长3cm~5cm的放养密度为500尾/亩~700尾/亩,再间隔3天~5天放养海鳗,体长15cm~20cm的海鳗放养密度为500尾/亩~700尾/亩。南美白对虾养殖4月~5月可起捕上市,9月底可开始放养日本对虾,分3批~4批投放,放养规格为0.7cm~0.8cm,间隔时间为7天左右。第一批放养密度10000尾/亩、第二批15000尾/亩、 第三批 15000尾/亩,总投放密度为40000尾/亩左右。

3.投喂管理

饵料一般选用新鲜小带鱼、蓝圆鲹等,在新鲜饵料紧张时,也可选用冷冻或晒干的小杂鱼虾,投喂前将饵料冲洗干净并消毒,鱼块较大应用绞肉机碎块,冷冻的饵料要解冻。投饵量按鱼体重量的3%~10%控制,具体还要根据池底的残饵量、天气情况、鳗鱼的摄食情况及饲料的质量等来做适当调整,一般而言,大潮、风和日暖、水质新鲜时多投,天气闷热、阴雨无风、烈日高温时少投。苗刚放养后的7天~10天内,由于环境变化的影响,基本上不摄食,可以不投饲料,待适应新环境后小量投饵直到正常;9月份~11月份是海鳗快速增长期,需摄取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为越冬打好基础,这一阶段的日投饵量应占鳗总体重的8%~12%;12月份后,水温逐渐下降,海鳗活动逐渐减少,摄食量也相应降低,此时日投饵量应控制在3%~5%左右;次年3月份水温逐渐回升,为使海鳗尽快恢复体质提高成活率,应尽量投喂优质新鲜的饲料,日投饵量控制在8%~10%左右;5月份~8月份为高温闷热季节,水体中浮游生物非常丰富,此时应尽量减少残饵,防止积食,日投喂量控制在3%~8%。对虾可摄食海鳗的残饵、池塘中的有机质和浮游动物,并视摄食情况少量补充人工饲料。其他混养品种不另外投喂,鱼可摄食海鳗的残饵、池塘中的有机质和病弱的虾;泥蚶滤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机质和底泥中的藻类。

4.水质管理

海鳗刚入池时,由于池内环境与海区环境的差异,海鳗活动激烈,发生“反胃”和分泌粘液,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建暂养池,暂养稳定后放入池塘养殖。暂养池一般以10m2~20m2、 池深0.6m~1m为宜,设进、出水管道,并配置充气设备。池壁及底部用水产专用水泥漆粉刷,保持光滑。入池时的密度控制在300尾/m2左右,比较稳定后可并池,密度增加至400尾/m2~600尾/m2。暂养期间主要通过加大流水量和定期清污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增氧等技术措施提高幼鳗的成活率。直接投放入池方式,投放时要均匀投放,日换水80%左右3天~5天,保持新鲜的水质,科学使用增氧机保持溶氧5mg/ L以上。在高温季节,一天要换水2次,日换水量要达到30 %以上,平时每天换水量控制在15%左右,冬季水温下降,鳗鱼钻穴不摄食,一般换水量控制10%左右或不换水。池水的透明度保持 在30cm~50cm,冬季池水要保持在1.5m以上。若水色变清先换水40%,使用改底药物,重新进行培水。虾和鳗鱼转投鲜活饵料后水容易肥,水色变黑变暗也应加大日常换水量,一般为水体的30%~40%。

5.病害

在海鳗养殖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是肠炎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高温季节水质不清爽、投喂变质饵料及鱼摄食过多等。治疗方法常用漂白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1次~2次消毒;在饵料中添加抗菌物质如大蒜素、生大蒜、黄连素或敏感抗生素等内服,剂量为1g/kg~5g/kg饵料,连续投喂3天~7天。病情较严重的可内服(每千克饲料添加)盐酸土霉素或氟苯尼考2g~3g等药物进行处理,治疗3天~5天后,可停药改拌服渔用肠道益生菌,并适当添加保肝利胆、助消化利胃之药品。

6.巡塘

每天巡塘1次~2次,内容是检查堤坝、平板网、闸门是否有缺口、漏洞,如有要及时修补,防止逃鳗,另外要查看是否有病鱼、死鱼,如有发现要及时捞出,防止疾病传染,注意观察海鳗摄食、游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7.起捕与运输

根据市场的要求来确定起捕时间,一般养殖18个月左右,规格达1.5kg/尾起捕上市。采取放干池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闸门外装上一个带有网兜的三角网,打开闸门,海鳗就随着池水的排出而盛在网兜里。采取这种方法重复放池水几次,直到放不出海鳗为止。海鳗的选择与运输保持环境黑暗,减少海鳗的活动。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操作要小心、快速,尽可能减少海鳗的干露时间,防止海鳗体分泌太多的粘液。最后池底剩鳗采用排水至水深剩10cm~15cm,人工抓捕。

8 效益

通过生态混养,可以有效降低海鳗养殖的发病率,提高池塘利用率,减少养殖水排放,提高养殖收益1.3万元/亩左右(见表1)。

表1 海鳗单养与混养的效果对比情况表:

四、讨论

1.适宜的池塘构造

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海鳗混养池一般选用面积为20亩左右池塘较方便管理。对虾、海鳗同是生活池塘底部,因此养殖池挖回型沟,由于沟的底质不适合海鳗生活,因此可为健康的对虾提供一个合适的躲避空间,同时便于养殖产品的起捕。

2.苗种的投放方法

海鳗苗种因运输和水环境差异的原因,会引起苗种活动激烈,发生“反胃”和分泌粘液,通过暂养处理投放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直接投放只要均匀投放,由于池塘空间比暂养池大,可大大避免苗种的互相残杀,同时通过科学地换水、增氧亦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3.混养的生态与节能效益

池塘生态混养的模式可通过对虾和杂食性鱼类有效利用海鳗的摄食残饵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养殖效益,同时可有效消除了冰鲜饵料对底质、水质的污染,降低海鳗养殖的发病率;海鳗和杂食性鱼类摄食病死虾,有效阻断对虾病原的水平传播,提高对虾成活率。通过泥蚶对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的滤食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可进一步稳定水质,减少天然海水的进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猜你喜欢
换水摄食对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水培植物霎换水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自动换水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