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解疑能力

2017-04-25 08:17吴晓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丁香词语想象

吴晓燕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工作者们逐渐摸索出一条“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就如何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解惑能力展开讨论,见识浅陋,敬请诸位指教。

一、替换词语,发展语言意识

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正确。为了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替换,让学生自己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思维,解开心中的疑惑。

在讲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诗有疑问,不能品味其想要表达的意境。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替换词语来感受一下。笔者说道:“同学们,如果我们将这句诗中的‘穿空一词换为‘破云,将‘拍岸一词换为‘裂岸,感觉会有什么不同呢?”一名学生说道:“‘破云‘裂岸比之前的詞语更加有气势,更加磅礴。但是与后文中‘江山如画一词所表达的意境就有所差别了。”还有的学生说:“替换之后,语气强硬,给人一种惨烈的感受,而‘穿空‘拍岸表现出了山崖高耸入云和江涛澎湃的景色。”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词语的替换,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便于他们的理解。在上述教学实例中,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替换词语之后的诗句,让学生自己体会语句语境的不恰当之处,从而体会诗句中用词的精妙并且轻松理解诗中意境,解答心中疑惑。

二、联想想象,体悟艺术境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体悟文章中的艺术境界。在课文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问题或作者的情感时,需要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课文作者描写的情景,与作者融为一体,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真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消除自己心中疑惑之处,体悟到课文精妙的艺术境界。

在讲述课文《故乡的榕树》时,笔者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多数都回答得不好。所以笔者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笔者说道:“同学们,我们现在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请大家闭上眼睛。”紧接着说道:“想象一下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爬上了一棵驼背榕树,你们将中空的凹槽当成一条船,你和小伙伴们都知道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但你们兴奋地用竹竿当作船桨卖力地在空中划着。”“想象一下,过年了,你顺着‘驼背处爬到榕树上折榕树枝给老祖母。”之后我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好像感受到作者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老祖母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联想和想象可以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扩展,在上述课堂教学实例中,他们站在作者的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置身课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深刻体会作者之情感。一方面,学生们自己解决了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情感这一课堂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体悟到了艺术的崇高境界。

三、补充材料,深入解读文本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一些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们不太了解当时的文化或者背景,在学习课文时,会产生很多疑问和不理解之处,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开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者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文化气息,拉近学生和课文作者的距离,便于他们深入解读课文,自主解答内心的疑惑。

在讲述诗歌《雨巷》时,学生对诗中“丁香”所寄托的情感不太理解,所以笔者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己补充材料,搜集整理带有“丁香”一词的诗句并理解诗句意思。之后的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句,他们争相展示。分别说出“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紧接着笔者引导:“同学们从这些诗中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说:“我发现丁香不单单只是代表一种植物,也代表了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美丽的愁怨。”笔者说:“那学生们再来读《雨巷》,看看能不能理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诗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理解了。”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而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历史文化,也可以是民俗风情、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等。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补充相关资料,让他们深入理解了诗歌,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解决了内心的疑惑之处。

总而言之,在“先学后教”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应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解答心中疑惑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经验,掌握方法,自主解疑。

猜你喜欢
丁香词语想象
永远的丁香
容易混淆的词语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丁香本马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