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为谁辛苦为谁忙》看走转改的时代路径

2017-04-25 06:28:20文/张
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新闻报道群众

文/张 洁

从央视《为谁辛苦为谁忙》看走转改的时代路径

文/张 洁

2017年元旦前后,央视新闻频道准确把握时机,推出系列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话题感性又不乏温暖,在辞旧迎新之际,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和社会共鸣。这次走心的报道、暖心的话语是“走转改”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为新时期的“走转改”报道的树立了典范。

走基层:身入、心入、情入

走基层是符合时代背景的新闻报道基本方法和重要前提,《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给观众呈现出身到基层、心在基层、感情投入在基层的生动局面。

身入: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在基层、在生活中。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走基层,就要身入其中,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亲临现场、扎根百姓,这样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

在《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中,央视记者将采访设定在菜场、邮局、列车、小吃店、集市、妇产医院、西餐厅、村庄、矿井、建筑工地、茶馆、社区、渔村、车站、书店等特定场景中,拓宽了走基层报道的领域和视野。

心入:只有用心走基层,才能强化新闻工作者人民至上的理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才能与百姓真正心连心,推出更多有情感、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落实新闻报道“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的问题。《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中,央视记者先后采访了菜商、快递员、务工者、小摊主、医护人员、厨师、村民、工程技术人员、矿工、建筑工人、社区居民、渔民、旅客、环卫工人等基层普通劳动者。将目光瞄准中下阶层群众,聚焦平凡人物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体现了新闻报道弘扬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

情入: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关注百姓冷暖,反映群众心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基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群众的实际需求、利益关切为出发点和归宿,捕捉最动情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彰显新闻媒体的主流价值。《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中处处呈现出基层劳动者在平凡生活中所经历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了基层劳动者的声音。

转作风:做真、做实、做活

转作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的根本要求,报道真事实、挖掘真故事、做活真情感,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和重点。

做真: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真实可信是新闻报道的至高准则。央视《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继续以纪实手法获得采访对象最真实的反馈。长镜头的运用、跟踪拍摄、细节的捕捉、同期声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展现了一种现场的真实感。全景、远景、特写等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交融,连续、动态的拍摄在屏幕上营造出一种说真话、唠家常的氛围,使电视画面接地气,也更具有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

做实: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作风,使央视在专题性报道方面更加成熟。为了让受访者更好地理解采访意图,使《为谁辛苦为谁忙》的主题调查更加全面,记者进一步追问“2016年最自豪的事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最想感谢谁”“最想对谁说声对不起”“最开心的事”“未来的展望”等子问题,激发被采访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聊出故事,聊出细节,聊出人情味,以小人物的回答和背后的故事反映当代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传递出普通人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意蕴。

做活:新闻的感染力在于鲜活,央视新闻频道坚持勇于创新的作风,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敏感神经,创新新闻策划,发掘能够引发社会共鸣的元素,利用年关节点进行精准的议程设置。《为谁辛苦为谁忙》节目的话题抓能够抓住人心,引发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思考与讨论,形成对新闻报道的主动参与。

改文风:入耳、入脑、入心

在新媒体时代,改文风是新闻报道入耳、入脑入心的重要保证和提升新闻报道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入耳:增强报道感染力的一种方式是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通过情绪的铺垫,搭配应景的音乐,获得了良好的视听传播效果。例如,在2016年12月28日播出的《一列火车:连接家与远方》节目尾声,一段走心的旁白,搭配片尾曲《奉献》,使解说词的情感传递更加充沛,凸显了中国人勤劳奋进的美德,一个“辛苦”一个“忙”,说不尽道不完,直戳泪点,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2017年1月1日播出的《矿井下:撸起袖子 加油干 为明天》节目最后,配上李健的歌曲《谢谢你》。歌词中唱到:“仿佛一束光,照亮了前方,也温暖了我……每一寸光阴,因为有了你,也多了意义……”动人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音乐与回放画面水乳交融、酣畅自然,抒发了情感,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到温暖。《为谁辛苦为谁忙》节目折射出普通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知足、善良、淳朴、乐观、向上、坚强、感恩、责任、担当……正是千千万万努力奔忙的劳动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入脑:新闻工作者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把群众当亲人,“笔锋常带感情”,才能创作出言之有物,入脑入心的作品。用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清新朴实的群众语言,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谁辛苦为谁忙》报道传递了“尊重劳动、民生在勤、天道酬勤、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等传统价值观,凸显出平凡中的伟大,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节目以亲切动情的表达,言之有理的“白话”引发了观众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加强了传播效果。

入心:新闻故事化、叙事化的方式,使严肃正统的新闻报道转变为感性的走心路线,节目人物化,人物故事化,这种改文风的做法增添了传播魅力。《为谁辛苦为谁忙》节目中“花果园社区:心生向往 家的方向”的报道就是如此。记者将镜头对准63岁的妈妈徐淑琴和准备艺考的15岁小姑娘佳佳。徐淑琴在2017年有一个心愿,就是等女儿高考之后,帮她找到亲生父母。记者通过采访对话、细节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为观众呈现出徐淑琴这份伟大、无私、坚韧的母爱,触动观众的心灵,让人动容。故事结尾记者说道:“为谁辛苦为谁忙,在花果园社区采访的这些天,我们听到的答案几乎都离不开孩子,这大概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价值。感恩父母,在岁月的轮回里,在无悔的付出中,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段文学语言的叙述可谓点睛之笔,一个“为谁”,道出了中华民族以家为核心,父母为养育后代无怨无悔的传统美德,成为“写在人民群众心坎上”的温暖人心的报道。

结语

央视《为谁辛苦为谁忙》系列报道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地走基层,做真、做实、做活地转作风,入耳、入脑、入心地改文风,是“走转改”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现。节目由小家延伸到国家,充满了家国情怀,引发了百姓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新闻报道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9:0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