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之日起,中共就把吸收工人入党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对于中国社会认识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共的党员成分。较早接触和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中共队伍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国共合作之前,中共的成分基本以知识分子为主,工人为次,而农民尚未真正进入中共的队伍。国共合作开始后至五卅运动前的一段时期内,这一局面没有大的改变,但工人党员呈上升趋势,农民党员也陆续出现。
國共合作之前中共的党员成分基本呈现如下特点:知识分子入党的主动性最高,而且随着革命深入,工人入党的热情被调动起来。集中发展学生、工人入党是中共早期的理论思考,其他阶层入党则是“计划之外的事情”,只不过没有持排斥态度。
国共合作开始后,除学生、工人外,农民、公务员、商人等开始受到中共的关注。
五卅运动后,中共开始极力吸收工农入党。与之相应,中共的社会认同度得以真正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阶层的群众都成为中共革命主张的拥护者和中共革命斗争的参与者。
与此同步的是,工农的革命意识在中共的革命动员之下逐渐被唤醒。他们开始成为中共党员队伍中最可靠的力量。随着农民运动的推动,农民入党在五卅运动后同样增多,中共对农民党员的吸收加大了力度。
与此同时,北伐战争开始后学生在入党问题上保持着一贯的主动性,中共仍然把学生视为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但是,工农党员逐渐占据中共的主体,基本改变了中共以学生、工人为主导的格局,确立了以工人、农民为主的政党阶级基础。
(逢周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4期,易凤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