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琳
精准扶贫是共享民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解决区域性贫困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公务员局原副局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杨春光。
《经济》:扶贫,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您看来,坚定推进脱贫攻坚有何深远意义?
杨春光: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扶贫工作在全党已经形成高度自觉。一方面,这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既然是依靠人民群众打下的江山,就要给人民群众创造最舒心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制度好、共产党好,这是最重要的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国际组织都在关注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情况,减贫和脱贫关系着我国的国际形象,解决贫困问题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经济》: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您怎么看待今年脫贫工作的艰巨性?
杨春光:这一阶段的脱贫工作任务确实艰巨。例如生活在交通偏僻的高山深谷里的散居贫困人口,有些还不愿离开长久熟悉的环境。另外,像因病因伤致残的残疾人、大病返贫的人等,如何解决其贫困问题依然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实有一些人要彻底富起来是很难的,那么社会救助和关爱就要跟上。社会组织要尽可能地让有能力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这些特殊的贫困人群走上致富路。要尽可能少让政府买单,而是由社会力量多挑担子。
《经济》:脱贫攻坚要有项目,要发展产业,这是不是可以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杨春光:脱贫攻坚本身要上项目,要形成产业,为的是能够支撑当地的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长久持续的动力,才是真扶贫。扶贫项目和扶贫产业可以应借助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力量,采取积极措施,用产业和技术来形成推动脱贫攻坚发展的重要后续力量。目前我们在和一些省份合作,包括扶贫攻坚在内的一些项目需要我们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支撑、金融资本支持的,我们都积极参与,这也是我们推动扶贫攻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
《经济》:精准扶贫,目的是扶贫,但方法必须精准。如何能够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呢?
杨春光: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扶贫工作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不能“手榴弹炸跳蚤”。不能到一个地方扶贫就蜻蜓点水,扔一个手榴弹,有一些效应就走了,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个模式,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把精准扶贫工作做深做透。
扶贫要找准一个地方最主要的症结,要调查清楚,采取正确的措施,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着急毛躁,要真正着眼于用心思考,用心做事,用心落实。找到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要少做急功近利的事儿,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