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儿童立场就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2017-04-22 22:38章乐
中国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风俗传统节日中华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中央这一重大决定,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了响应中央和教育部这一教育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的各类教材中也都显性或隐性增加了相应的教育内容。面对这样的现实形势,如何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成了亟须思考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传统文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无法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切入口,传统节日往往是一個国家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口。然而,反观现实,人们常常会发现:对中国儿童而言,西方的传统节日却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有吸引力。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市场运作和商业炒作的因素,但是西方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的大量儿童因素也是它们能够吸引中国儿童的重要原因。中南民族大学欧阳巧林教授将西方传统节日中的这些儿童因素分为“节日符号”和“活动仪式”两类。比如,在万圣节中,涉及儿童因素的节日符号有南瓜灯、面具、奇异服饰等,涉及儿童因素的活动仪式则有化装晚会、“不招待就捣蛋”等游戏;在复活节中涉及儿童因素的节日符号有彩蛋、兔子、兔子形糖果等,涉及儿童因素的活动仪式则有画彩蛋、藏彩蛋、寻彩蛋游戏等;在圣诞节中涉及儿童因素的节日符号有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老人等,涉及儿童因素的活动仪式则有在壁炉边或床脚挂圣诞袜子、等候圣诞老人等。但是,反观我们的几大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人们就会发现,虽然其中蕴含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它们所呈现的儿童因素相比西方传统节日还是较少的,并且由于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种儿童的立场,更是让这些儿童因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由于某些外部原因也导致了儿童因素的消逝,比如,在春节,以往都要放鞭炮,但是这些年,由于儿童安全、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等问题,各地都颁布了相应的限制,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儿童是人,儿童还是儿童”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儿童观的经典表述。这句话强调的是,儿童虽小,但他们也是“人”,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儿童的特性(比如,未成熟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等),把他们当作“儿童”来对待。事实上,现代儿童观的确立为在教育中积极发掘儿童因素,并以此提升教育的有效性确立了合法地位。这就提示我们,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必须站在儿童立场,发掘儿童因素。

为什么说发掘儿童因素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呢?拿过某个传统节日来说,如果儿童不仅可以看到各种他们喜爱的事物,还可以参与各种让他们感到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那么这个节日必然会对儿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吸引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对儿童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换言之,通过发掘儿童因素,我们可以做到寓教于乐、以小见大、润物无声,让儿童在愉快轻松的节日气氛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逐渐丰富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和认同,避免假、大、空的口号式灌输教育。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期总是能够愉快地度过某个传统节日,那么他必然会对这个节日形成某种积极的情感定向,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定向也必然会让这个节日在他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家庭生活中延续下去。此外,这种积极的情感定向也有利于儿童主动去了解、体悟并认同这个节日背后蕴含的价值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该如何发掘儿童因素呢?其一,努力恢复中国传统节日中儿童感兴趣且可以参与的、但又不存在安全隐患和时代问题的活动和游戏。比如,在我国多地,尤其是江南地区,立夏时曾有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俗称“碰蛋”:立夏那天,长辈会给孩子煮一个鸭蛋,然后把这个鸭蛋放在一个手工编织的小网兜中,并挂在孩子的胸前,孩子们去了学校就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玩“碰蛋”的游戏,比一比谁的鸭蛋更加坚硬。再如,春节中的剪窗花和制作中国结、元宵节中的做灯笼和猜字谜、清明节中的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端午节中的拔河和制作香囊,等等。

其二,积极建构传统节日可能蕴含的儿童因素。比如,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而吃又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因此,与吃有关的活动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儿童因素。春季的相关节气,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尝鲜的活动,包括采择野菜、制作野菜、品尝野菜等;夏季的相关节气,学校可以组织儿童开展“农家乐”活动,包括摘豆角、捡柴火、垒灶头等;秋季的相关节气,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采摘瓜果、品尝瓜果的活动。当然,学校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传统,积极探索其他可以建构的儿童因素,通过这些儿童因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除了日常德育活动层面的努力之外,中小学德育课程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主题时,教材编写者和实施者都需要努力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教育内容和范例。比如,在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时,我们就可以从包含儿童因素的风俗切入,如“报喜”的风俗、“十二生肖”的风俗、老人“过寿”的风俗,在回忆、感知这些风俗的同时,体会风俗背后蕴含的长辈对于晚辈或晚辈对于长辈的美好祝愿。

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仅仅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没有充分发掘其中的儿童因素,那么这种教育很可能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即让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反感。因此,发掘儿童因素将是未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章乐,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欢
风俗传统节日中华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