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素菊+方怀信+张红叶+崔岭
摘要:该文简要回顾了响水县小麦生产现状,从宏观因子、技术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响水小麦生产的障碍因子,客观地、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小麦发展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指导全县小麦生产提供技术资料。
关键词:小麦;障碍因子;对策
响水县常年种植小麦3.13万hm2左右,小麦生产水平位居全省中下游,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份之一。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小麦高产增效创建,突出小麦机械条播与专业化服务,中强筋优质小麦种植率逐年提高。但由于受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新技术到位率不高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小麦单产提升幅度小。为全面了解县内小麦生产现状、制约小麦生产潜力的障碍因子;围绕小麦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响水县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1、响水小麦发展的资源优势。
响水县地处淮北地区南缘,属黄淮冬麦区,东临黄海,北枕灌河,生态条件适宜小麦生长,据近15年气象资料统计,年日照时数为2236.4 h,年降水量为900.6 mm,小麦生长期内降水一般为285 mm,累计积温为5104℃,小麦生长期内≥0℃有效积温2112℃,最低温度为-8—10℃,无霜期为205.7天,小麦全生育期215-243天,四季分明,境内光热资源丰富 ,适宜中强筋小麦的生产。
2、种植制度发生了明显变革
近10年来主要以人工撒种、机械旋耙和机械条播为主,稻套麦面积极少,机械条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播种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解放了生产力。
3、面积与单、总产稳中有升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从2003-2015年这13年来,种植小麦面积逐渐增加,由2003年的13541.67 hm2上升到2015年的31333.3 hm2,增加17791.63 hm2,增加1.3倍多,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大麦、油菜、棉花和水稻水育秧池等四个因素面积的缩减。单产由每亩244.82 kg上升到393.74 kg,增加148.92 kg,增0.6倍,单产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品种的更新和技术的革新。随着面积和单产的增加,总产随之增加,总产由2003年的4.973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8.51万吨,增加3.72倍。
二、响水小麦发展的障碍因素
总结全县小麦生产的发展过程,必须面对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基础设施、生产技术、自然灾害等更多不利因素的挑战,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必须打破生产瓶颈。制约小麦生产水平提升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宏观因素
(1)农村劳动力短缺
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进厂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在家留守的都是一些年老、妇女和儿童,他们不能够适应田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慢,不利于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和推广,影响着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
现阶段,全县仍有部分基层村组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沟、渠、路、桥、站不配套,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远远不能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新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种田效益低下
一是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收益少,在家务农不如外出打工,种粮积极性降低。二是化肥、农药等涉农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基本抵消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补贴。三是用工成本在不断增加。四是粮食销售价格下滑不稳。
(4)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小麦生长期间,经常遇到极端低温的影响,导致小麦冻害较重;秋冬季容易出现旱情,春季的涝害、渍害和“倒春寒”的袭击,小麦生长后期常遇干热风的影响,出现高温逼熟,导致小麦提前成熟,影响粒重。
2、技术因素
(1)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平低
长期以来农民对小麦病虫草害防治观念淡薄,轻视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春秋季田间杂草、纹枯病、白粉病防治不力,特别是对小麦后期以赤霉病防治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认识不足,在防治时间、用药质量上存在技术问题,导致防治水平低,防治效果差。
(2)施肥不合理
没有按照小麦的需肥规律,一直沿袭传统的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以施腊肥和返青肥为主。重施返青肥,小气候环境恶化,加剧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促使小麦基部节间拉长,抗倒性差,后期容易倒伏,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拔节孕穗肥施用面积甚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
(3)稻麦连作季节矛盾突出
响水县水稻品种以中熟中粳为主,生育期正常是150-155天;机插秧秧龄18-20天。小麦以半冬性中强筋品种为主,全生育期220-240天,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浅旋盖籽。稻、麦生育期累计375-395天,全县水稻正常在11月初到11月中旬收获,有的直播稻收获更迟,很难保证小麦适期播种。
(4)秸秆还田技术体系应用不够成熟
大部分农户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秸秆还田量较大,并且秸秆留茬高度较高,切碎长度较长,还田深度不够,播后没有及时镇压等秸秆还田技术措施不到位,影响全苗和壮苗。
(5)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
小麦生长期间经常遇到干旱、极端低温、“倒春寒”、湿害、渍害、干热风、极端高温等逆境条件,对这些复杂多变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防御能力差,技术环节还比较簿弱,抗灾减灾措施不能够及时到位。
三、促进小麦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1、优化品种布局,明确主推品种
针对全县的气候特点,在品种选择上,应选用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强的半冬性中强筋品种,如济麦22、淮麦33、烟农19等。這些品种抗寒性较强,比较耐冻,为全省淮北地区小麦主推品种,均适合全县种植。要避免品种多、乱、杂,那样不便于技术指导和关键措施的落实,影响小麦产量潜力的发挥。
2、调优种植方式,确保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能够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温、光、水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在播期安排上,旱茬早茬小麦要求在10月5日-15日播种,过早播种,苗期温度较高,导致麦苗生长旺盛,抗寒力弱,易形成冻害[1]。播种太迟,冬前形不成壮苗,不能安全越冬,稻茬晚茬小麦要求11月上旬前播种结束,确保能够壮苗越冬。
3、提高还田质量,保证匀苗壮苗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能够优化麦田土壤的综合性状,培肥地力,增强小麦生产的后劲,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如果还田质量不高,小麦出苗率低、根系发育不良、苗情素质差、冬春冻害死苗重,会对小麦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应该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一是还田量要适宜。一般情况下,每亩还稻秸秆250-300 kg;二是秸秆留茬高度要小于15 cm,秸秆切碎长度为5-8 cm,并且秸秆要抛撒均匀;三是还田作业要用75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旋耕机(最好使用反转灭茬旋耕机)旋耕,旋耕深度要达到15 cm以上,泥土盖草率80%以上;四是增施氮肥。秸秆在腐熟过程中增加氮素消耗而影响壮苗,每亩要增施总氮量10%左右的氮肥;五是播后及时镇压。秸秆还田后,耕作层土壤比较蓬松,所以要及时搞好播后镇压,提高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种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确保安全越冬[2]。
4、依据需肥规律,科学配方施肥
小麦一生中一般总施氮(折纯N)量为16-18 kg,要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各个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科学的运筹肥料,强化配方施肥。具體要施足基肥,基肥要增施有机肥,以高浓度复合肥为主;在小麦4-5叶期,施好壮蘖肥,促进小麦分蘖,争取冬前分蘖,壮苗越冬;春季要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孕小花数,达到穗大粒多,为高产奠定基础;后期喷施叶面肥,防早衰,延长上部功能叶的光合作用,提高养分向籽粒的运转速率,增加粒重 。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第3版[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8.
[2] 于振文,郭天才,吕修涛,等.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