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7-04-22 21:54本刊编辑部
当代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蒂勒朴槿惠默克尔

本刊编辑部

一、朴槿惠被批准逮捕 韩国备战总统大选

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关于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共有八名法官参与审判,均投下弹劾案的赞成票。判决书认定,朴槿惠允许闺蜜崔顺实介入国政,是违反宪法的滥用职权行为。判决结果一经宣布,朴槿惠立即失去总统身份,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被弹劾罢免的总统。此外,韩国检察机关对其提出13项指控,包括受贿、滥用职权、泄露机密等。根据韩国的选举规定,下一届总统大选将于5月9日举行。民调显示,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获得30%以上的支持率,暂时处于领跑者地位。

韩国总统弹劾案尘埃落定,以朴槿惠黯然离开青瓦台收场。3月31日,韩国法院签发了对前总统朴槿惠的逮捕令。然而,闺蜜干政门事件的余波犹在。提前而至的总统大选,掀起韩国政坛新的波澜。韩国总统虽被戏称为高危职位,但各路诸侯问鼎之心丝毫不减。共同民主党一枝独秀,其他党派则奋起直追。韩国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漩涡,国内政治走向深受地区局势影响。当前,半岛局势云谲波诡,朝鲜新一轮核试传闻屡现,美韩上演大规模军演,萨德部署趁乱推进,韩国政局变数增大。正当候选人角逐大位的白热化时期,失去司法豁免权的朴槿惠已开始接受调查。倘若检方的指控得到证实,不无囹圄之灾。朴上台之初,矢志开创国民幸福时代,民望如日中天。孰料,执政后期风波不断,民众抗议之声排山倒海。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土耳其与荷兰互怼 土入欧盟前景黯淡

3月11日,荷兰拒绝土耳其外交部长恰武什奥卢乘坐的航班降落。土外长此行原本是要在荷兰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当地土耳其人支持定于4月16日举行的修宪公投。如果公投获得通过,土将从议会制改为总统制,赋予总统更多实权。土国内关于修宪争议颇大,总人数达550多万的海外公民成为影响公投结果的重要票仓。荷兰的抵制举措,引发土耳其强烈反弹。土总统埃尔多安公开表示,荷兰是“纳粹余孽”。荷兰首相吕特予以回击,称土方的言辞是“疯话”。除荷兰外,奥地利、德国等国也禁止土方官员在本国举行集会。

土耳其和欧洲国家恩怨交织,彼此关系分合不定。因政治、宗教等复杂因素,土耳其的入欧梦想迟迟未能实现。2016年,土耳其同欧盟达成解决难民危机的协议,重启几经中断的入欧谈判。一年的时间里,双方关系急转直下。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批评土官方镇压行动侵犯人权。土俄关系转圜,引发欧洲国家的不满。土欲修改宪法,激起欧盟成员对土走专制集权道路的担忧。尽管欧洲国家群起压制,但土不会屈服就范。难民牌堪称土手中握有的撒杀手锏。一旦土“开闸放水”,默许大批难民穿境而过,将是欧洲国家难以承受之重。面对一个日渐强势的土耳其,究竟是将其纳入麾下,还是任其游离在外,已成为欧盟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

三、特朗普会晤默克尔 美欧分歧尚难弥合

3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双方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基本上“各说各话”。关于贸易,特朗普抱怨美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默克尔则表示应以开放思维审视全球化。关于移民,特朗普强调必须将国家安全置于首位,默克尔认为保障边境安全不妨碍给予难民新生机会。关于北约防务,特朗普重申支持北约立场,但要求盟国承担国防开支,默克尔强调北约为美国反恐事业做出的贡献,承诺德国将增加国防费用。在记者会上,特朗普没有回应默克尔的握手请求,被媒体解读为美德关系微妙。

默克尔赴美与特朗普举行会晤,旨在巩固两国关系和美欧关系。两人曾隔空喊话,互相批评对方的政策主张。默克尔掌舵德国十余年,堪称欧洲政坛的常青树。特朗普以政治素人之身夺得总统职位,匮乏执政经验。双方首次正式会面,特朗普未就执政方略向默克尔请益,反倒给对方上了一堂“还债课”。前不久,特朗普与正在脫欧路上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相继会晤,现场互动热络。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德关系是美欧关系的缩影。特朗普与欧洲资深政治家理念不合,彼此政策立场异多同少。当然,美欧分歧不等于分裂。尽管美德领导人会晤难言相谈甚欢,双方都肯定了会谈取得建设性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将迎来大选,特朗普眼中重塑美欧关系的契机或许在此。

四、美国务卿访问东亚 释放对华政策信号

3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对两国、对世界都很重要。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中美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蒂勒森表示,“美方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对华关系。”此前,蒂勒森相继访问了日本、韩国。蒂勒森就任国务卿后首次访问东亚三国,正值韩国政局动荡、半岛局势再度升温的敏感时刻,因而备受国际社会瞩目。

蒂勒森的访华行程,被誉为东亚行的压轴戏。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是对华政策。特朗普就职以后,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面临考验。新政府为了与奥巴马的政治遗产切割,声称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结束。特朗普版的亚太战略,至今尚未浮出水面。不管名称如何变化,应对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始终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主要指向。从蒂勒森就朝核等问题发表的言论来看,在日韩表态和在华表态基调迥异,显示美国对华政策“两面下注”的实质未变。蒂勒森对中美关系内涵的表述,呼应了中国倡导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向国际社会释放了积极信号。听其言,观其行。中美两国能否开创新兴大国和既有大国和平共处的典范,还要看美方实际行动。

五、FBI调查“通俄”事件 特朗普执政掣肘多

3月20日,美国众议院首次举行“通俄”事件调查公开听证会。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在会上表示,正在调查俄罗斯企图干预美国大选的指控,以及特朗普团队竞选期间是否有“通俄”行为。关于调查的期限,科米未当场明确日期。举办本次听证会,缘自前段时间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指责奥巴马下令窃听特朗普大厦内的电话。科米表示,尚无法证实奥巴马政府窃听特朗普的指控。近期,美国情报界声称俄罗斯介入美国大选,通过泄露民主党方面的负面信息,暗助特朗普赢得总统大位。

“通俄”事件的调查,加剧了特朗普施政困局。特朗普入主白宫两月有余,宣布退出TPP,扬言在美墨边境修墙,大有兑现竞选承诺的做派。然而,其以反建制言论当选,执政却摆脱不了体制束缚。民主党惯唱反调,共和党内部不乏异议。就在“通俄”调查的当口,推出的新医改法案闯关无望,被迫在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付诸表决前撤回。美国反俄势力根深蒂固,一旦扣上有“通俄”之嫌的帽子,纵使特朗普巧言令色,也将百口莫辩。先前亲信弗林已因“通俄”嫌疑辞职,尚有不少政府高官被指有“通俄”之举。“通俄”事件无限期的调查,将是悬在特朗普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发展对俄关系有所顾忌,也势必牵制自身施政作为。

六、荷兰选举结果揭晓 欧洲右倾态势明显

3月21日,荷兰公布大选最终计票结果。本次选举共有28个政党参选,竞夺众议院150个席位。现任首相吕特领导的传统右翼政党自由民主党夺得33席,继续保持第一大党地位。极右翼政党自由党斩获20席,基督教民主联盟获得19席,工党只保住9席,失去第二大党资格,其余9个政党获得数量不等席位。自由党秉持反移民、反欧盟、反伊斯兰的政治主张,选前一度声势看涨。吕特在胜选后表示,选举“叫停了民粹主义”,自由民主党将负责组建新一届联合政府。

荷兰选举备受国际瞩目,与欧洲政治图谱演变息息相关。经历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后,欧洲民粹主义政治思潮涌动。法德意等国将在2017年举行大选,极右翼力量跃跃欲试。因此,荷兰的大选被视为欧洲政治的风向标。选举结果是否预示着欧洲民粹主义受挫,恐言之过早。荷兰实行比例选举制,形形色色的政党林立,参选的政党大多能获得一定议席,分散了大党的选票。自由党民调领先,所获席位有限,表明选举制度对其构成制约。若将自由党的选举失利,视为欧洲民粹政治刹车的迹象,则有一叶障目之嫌。不过,荷兰工党支持率下滑,折射出欧洲中左政治力量的衰退。欧洲政治右转的倾向在延续,也许才是透过荷兰大选管窥见豹的重要启示。

七、伦敦遭遇恐怖袭击 英国启动脱欧谈判

3月22日,英國首都伦敦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袭击者驾驶一辆汽车在议会大厦附近冲撞人群,随后下车持刀行凶,试图冲进议会大厦,后被警方击毙。本次事件共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4人死亡,约40人受伤。当时,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在议会大厦准备接受议员质询,议题是英国退出欧盟。紧急撤离后,特雷莎在唐宁街首相府外发表简短声明,严厉谴责恐怖袭击事件,表示绝不向恐怖行动投降。英国警方已掌握的信息显示,嫌犯本土出生,曾因极端主义倾向被安全部门调查,制造这一事件或与受国际恐怖主义影响有关。

伦敦遭遇恐怖袭击,增添了国内不安因素。当前,英国正式启动退出欧盟程序,开始为期两年的脱欧谈判。英国与欧盟是彻底分家单过,还是藕断丝连,尚有待双方谈判敲定。由于充满变数,英国的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半路冒出的恐怖袭击事件,让英国社会重新审视与欧盟关系。国土安全受到威胁,似乎坚定了脱欧派的主张。然而,若是变为欧盟的局外人,分享情报等方面势必受到制约。在国际社会的持续打击下,“伊斯兰国”节节败退,接受圣战训练的极端分子回流。首当其冲的欧洲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民众心理恐慌感有增无减。未来,英国与欧盟以何种形式保持安全领域合作,将成为谈判的重中之重。毕竟,公投可以让英国退出欧盟,却无法脱离欧洲。

(责任编辑:魏银萍)

猜你喜欢
蒂勒朴槿惠默克尔
美媒称蒂勒森或在数周内被取代
朴槿惠坐牢半年无人探视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默克尔即将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