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斷推进,一个庞大且较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人们视野。笔者根据调研经历,得出农村留守儿童现普遍处于“生活缺乏照顾、心理缺少关怀、安全缺乏保障、学习缺乏引导”的“四缺”状态。现有的基层政府、家庭、学校教育的不足,留守儿童的处境堪忧。驻校社工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分别采用个案心理咨询、小组学习辅导、社区生活安全阵地建设这三种具体的路径介入。同时,笔者也认识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阻碍因素,未来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支持。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驻校社工;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去年7月,笔者作为红粉笔团队负责人之一,前往重庆彭水县朝阳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和队友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大山深处精准扶贫状况,对当地留守儿童展开了教育互助的关爱活动。基于此次的调研经验,加上《学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故开展此次研究。
1.1官方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缺乏监护
我国每年外出务工人口约1.7亿人,民政部近期公布了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数据显示,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36万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1.2共同关注:两会代表热议留守儿童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关爱保护”的被提及,也使留守儿童成为了本次两会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加强保护流动儿童上学权利;全国人大代表蒋婉求:对留守儿童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人大代表朱良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关注、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问题。
1.3 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同,很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的范畴界定都有所差异。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家长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时间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地依靠其他亲属照顾的未成年人。
二、聚焦现实——留守儿童的“四缺”状态
与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生活缺乏照顾、心理缺少关怀、安全缺乏保障、学习缺乏引导等成为这一群体成长的众多隐患。
2.1 生活缺乏照顾
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的养育显得更为重要。隔代抚养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悉心照顾,很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方向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有的连及时的温饱都保证不了,饮食营养也根本得不到保障,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在有些家庭,儿童还需要帮家里做一些繁重的农活,现代“放牛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心理缺少关怀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许多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长期陷于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状态,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逐渐显现,积淀成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当父母回家后,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与家长不同程度的隔阂与陌生感,具体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
2.3 安全缺乏保障
照看留守儿童的老人精力不够或忙于农活无暇照顾,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公安部门的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逐年增加,其受到烧伤、烫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几率远远比非留守儿童高,在被拐卖的儿童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留守儿童自身也缺乏有效的安全监控和安全教育指导,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到各种意外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比起发生在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隐痛更难以言说,亲情缺失最为严重。
2.4 学习缺少引导
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其受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学校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教师甚至把留守儿童视为难以管教的问题少年,对其教育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方法,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引导,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导致其在学习与行为方面的我行我素,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辍学率明显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仅为88%。
三、学校社工介入的迫切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这一群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和谐、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必需。然而目前社会各界的力量还十分有限。
3.1政府层面:基层政府无暇介入
在城乡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农村各级政府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当中。各级政府( 乡、镇) 和村委会都无暇顾及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地区,朝阳村的妇联组织,他们没有专业的方法、时间精力去面对这一问题。同时,农村环境相对闭塞,没有其他民间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缺乏各项资源的流入。
3.2学校层面:资源紧缺
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硬件设施的缺乏,师资力量欠缺,有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所认识,但由于经费紧张,心理老师缺位,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很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常年大门紧闭,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只是做个简单的登记人数,并没有进一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流于形式。
3.3家庭层面:隔代抚养的弊端
“隔代抚养”既是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折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成长变化快,容易出现叛逆,需要家长的及时引导和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不能给予应有的关怀和抚慰。老年人抚养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另一方面,祖辈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养成依赖心理。
3.4社工层面:自身存在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直接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情绪—文化”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兼顾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区环境等 。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它具有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等各方面的优势。当学校社工成为学校的一员时,不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专注于学生、家长、学校,打破原有的学校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社工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困境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整合资源发挥效用,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
四、学校社工具体介入策略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学校社会工作显得极具特色。驻校社工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它与学校紧密合作,关注校园内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需要或潜能的学生,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或大型团体活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保持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以共同促进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针对前文总结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四缺”状态,笔者认为可以分别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
4.1个案工作——特殊学生的心理关怀
长期远离父母,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偏执、缺乏安全感,如果心理变化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支持,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其问题的严重性,给留守儿童贴上错误的标签。
驻校社工要以优势视角去引导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每位留守儿童都有发展潜力,都应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具有独特性、复杂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并存。作为驻校社会工作者,针对一些问题特殊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透过面谈、家访等,协助学生克服在情绪、社交、行为、家庭及学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或需要。
首先,需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即对学校每个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心理辅导记录等集中保存。这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驻校社工只有遵守客观性、保密性、系统性、动态性等原则,充分了解相关专业方法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
其次,驻校社工要与教师、学生家长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交换意见,及时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变化。
最后,设计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如理性情绪治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焦虑,逐渐出现厌学的倾向,影响其正常生活。驻校社工就要分析其错误的信念,如“这次没考好我就彻底完了”,帮助他建构正确的观念,最终帮助留守儿童逐渐摆脱心理困扰,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2小组工作——类似问题学生的学习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主要还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遇到厌学、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难以通过家庭或教师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以班级为模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困扰的学生组成小组,突破班级的传统界限。
厌学小组——针对有厌学倾向的留守儿童,驻校社工要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学习辅导。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以及考试焦虑症的处理。
后进小组——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又十分努力的留守儿童,驻校社工应进行智力因素的发展性辅导。如记忆方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空间想象能力训练等课程。特别是可以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助学习活动,促进留守儿童顺利的学习。
4.3社区工作——留守儿童社区服务阵地建设
在安全和生活问题上,驻校社工应充当资源获取者的角色,协调及引进各种资源,通过引进校外资源,如社区青少年中心、公益机构服务站点等,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共同协助学生安全成长。
推进留守儿童社区服务阵地建设,急需建立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和需求,配备亲情电话、网络视频以及体育器材、图书、娱乐设备等,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校外活动场所,让他们远离游戏机、网吧,为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
其次,定期进行全社区的安全教育课堂,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呼吁监护人加大监护力度,切实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免受不法侵害。开通“亲情QQ”、“亲情信箱”,提供条件让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上网视频聊天,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同时还要促进社会舆论导向,关爱留守儿童是每个公民都应重视的一件大事,利用宣传媒体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形成全社区、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与展望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驻校社工在介入学校时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驻校社工"极为罕见,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字眼,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度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驻校社工的发展。
在留守儿童的在成长历程中,亟需专业人员的引导与帮助,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合作与配合。首先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務体系之中,加大资金投入,给关爱行动提供资金保障,人力物力支持,将留守儿童关爱当做民生大事来抓,并着力扶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打造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其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介入能力,为早日实现“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映雪,陶宇.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03):76—78.
[2]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74- 75.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295-319.
[4]吴朝晖.驻校社工在学校青少年服务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2012,(3):36—37
[5]范明刚,黄行福.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