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大国,水稻是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的农业作物之一。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生态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而其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载体,发展绿色与可持续农业已经刻不容缓。稻蟹共作就是我国为顺应绿色农业理念,而发展出的水稻种植技术。藉此,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稻蟹共作发展情况,对绿色农业视角下的稻蟹共作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绿色农业;稻蟹共作;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21世纪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农业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稻蟹共作的方式是我国农业领域继稻田养鱼模式之后,又一次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所谓的稻蟹共作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将水稻与河蟹进行共同养殖的一种模式,在养殖的过程当中,利用水稻浅水环境辅助以配套的设施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这种方式对于稳定粮食的生产、发展两种无公害食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绿色农业视角下的稻蟹共作技术研究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1 稻蟹共作研究现状与分析
1.1 生物学基础研究
因为中华绒螯蟹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具有较高的市场市场价值,所以现阶段的稻蟹共作模式应用得十分广泛。基于生物学的基础来说,中华绒螯蟹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涉及到了中华绒螯蟹的发育时期,生长时期等。经过研究人们发现,稻蟹共作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所以在现阶段的稻蟹共作模式当中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种符合当地发展情况的稻蟹共作模式。由于大眼幼体最终成长为成蟹的时间为2a,所以一般的稻蟹共作模式为“水稻—大眼幼体—稻蟹共作”的模式。在南方的一些的地区还形成了“水稻—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共作”的模式。
1.2 生态学效应研究
稻蟹共作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搭配类型。这个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稻田水资源与空间资源,充分的发挥了稻田光、热的作用。使得原本单一的稻田体系成为了一种复合型的生态体系。实现了多种物种共存、种植模式层次化、多级系统循环化的配置,使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体系有机的融合到了的一起。稻蟹共作模式最终将会使原本稻田系统发生很大的改变,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河蟹可以在稻田当中帮助水稻去除虫子与杂草,也可以提升土壤的肥力。而稻田可以为河蟹提供一个良好的遮阴效果,为河蟹提供了1个资源丰富的活动区与生产区。
2 研究前景展望
2.1 稻、蟹种的培育及选用研究
2.1.1 蟹苗的孵化及选用
蟹苗的孵化及选用,最终的目的是使蟹苗可以很好的适应稻田环境。发展前期,由于人工孵化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需要大量的捕捞,而最终的结果是使得江河中蟹种短缺。这种方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的蟹苗都是人工孵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提纯复壮手段与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导致了蟹苗品质下降。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应该着重发展提纯复壮手段与内部管理工作。并且需要加强蟹苗的调配工作。
2.1.2 水稻品种的选育
虽然从稻蟹共作模式提出之后便明确的提出了,在稻蟹共作模式当中,对于水稻的品种应该应用专业的特定品种水稻,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稻蟹共作模式當中的水稻种类大部分都并不理想,专用水稻的研究工作还没有落实到实处。
2.2 水稻栽植方式与配套农机的研发
相比于传统的水稻种植来说,稻蟹共作模式的水稻种植的规模更小。因为河蟹本身对于水稻幼苗便具有一定的危害,加之之后的农业上必要生物防护措施。使得水稻当中经常出现基本苗缺失等问题。这也是导致最终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将水稻高产目标与稻蟹共作技术实现有效结合,应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由于稻蟹共作受到边沟和蟹沟的影响,不能满足机械作业的要求,相应农业机械的研发工作也应受到重视[5]。
3 结束语
稻蟹共作的种植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我们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稻蟹共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河蟹的养殖,而且可以通过河蟹的养殖促进水稻的良好生产,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生产模式。随着稻蟹共作模式的普及与应用,不可避免会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层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技术危机。但是立足于当前市场从绿色农业来的角度来说,其发展具有突出现实意义。技术发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持不懈的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岩,王武,马旭洲,等.稻蟹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7):838-843.
[2]隋洪霞,邓吉河.稻蟹共作技术示范[J].黑龙江水产,2016(3):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