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娟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城镇居民亲近自然、回归本性、减轻工作压力、寻求心灵释放的一种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从1855年的法国乡村旅游开启先端,到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1】至此,已有22年的光阴。98华夏城乡游,开启了国家正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序幕,各地政府不断加大乡村旅游的开发投资力度。“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旅游扶贫”项目、星级民宿也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推波助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乡村性成为其本质特征并不断发展演进,本文试图通过从“乡村旅游”四个字和“农”字的语义出发,剖析“乡”、“农”、“村”“旅”“游”的含义,力求从语义语境的角度概括出乡村旅游的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语义;概念
关于乡村旅游开启年份一事,一说是始于1855年的法国,为一群贵族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学习和参与农村劳作,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2】。另一说认为始于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对于国内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为发展较晚。认为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富裕农村逐步开展的乡村旅游。【3】但《管子·小问》却记载:“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译: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观赏。)而我国民众自古也有踏青的习俗,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唐代诗人杜甫也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白居易的《春游》诗也写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些诗句都真实地勾画出了当时乡村或者乡间游览的画面。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为之盛行。【4】故,乡村旅游的原版---踏青,中国自古便有之。
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的乡村旅游,都提及到田野、郊外、赏春等元素,但西方例如美国,因其地域幅员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工业化的农业操作痕迹明显,城乡区别不是特别大,乡村旅游的特色不显现。但中国,因其农村地域辽阔、历史发展遗留、亲属关系遗存、民族多样化等众多原因,中国的乡村旅游有着自身独特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本文将从“乡”“农”“村”“旅”“游”的语义解释出发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
一、乡村旅游中“乡”的含义
乡村旅游,首先离不开“乡”字,那什么又是“乡”呢?
其一,乡(鄉、饗),名词,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故“乡”字包含有“食”的意思。
其二,“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五州为乡。”注:“万二千五百家。”(《周礼·大司徒》)。“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三国·魏·张揖《广雅》)尽管“乡”所管辖百姓人家户数各有不同,但始终是一种行政管辖范围的划分。
其三,乡村,城市外的区域。“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有“遍捉乡民。”的记载。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等。
其四,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国者,乡之本也。”(《管子·权修》)“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等。
其五,地方;处所。“三世居是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其六,某种超现实的境界。如:梦乡;醉乡 。
其七,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
其八,用作动词,读xiàng。通“向”。面对着。“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其九,姓。【5】
二、乡村旅游中“农”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城市旅游而言的,乡村地区同时也是大量依赖农作物生长而存在,“农”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基础和载体。农也做農、辳, nóng,其意为:
其一,动词,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 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本义为:耕,耕种。如《说文》中记载:“农,耕也。”“辟土植谷曰农。”(《汉书·食货志》)“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文帝纪》)“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又如:农家子(村野耕作之人);农舆(耕作用的车)。
其二,通“努”。努力,勉力。“小人农力以事其尚。”(《左传·襄公十三年》)
其三,农业。“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晁错《论贵粟疏》) 又如:务农(从事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林牧;农末(农业和商业);农政(有关农业的政令、制度);农书(有关农业的书)等 。
其四,農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汉书·食货志上》)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记·货殖列传》)又如:小农(个体农民);老农;花农;菜农;果农。
其五,古代的田官。“飨农。”(《礼记·郊特牲》)又如:农正(古官名。掌农事及农祈);农父(古官名。司徒的尊称);农师(古官名。掌农事)
其六,先秦学术思想流派之一,九流中“农家”的简称。
其七,姓。【6】
三、乡村旅游中“村”的含义
其一,邨,“地名。从邑屯聲。此尊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清代,清代陳昌治刻本【村說文解字】卷六,邑部)意思为“地名。从邑。屯聲。此尊切。十二部。按本音豚。屯聚之意也。俗讀此尊切。又變字爲村。”【7】可见“村”从“邨”演变而来,《康熙字典》也将“村”解释为“聚落也。字从邑从屯。經史無村字,俗通用。”所以现代文常将“村屯”并用,实则为一意。本义为村庄。徐铉曰:“今俗作村。”(《说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潜《桃花源记》)“环村居者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村坊(村庄);村疃(村庄);村上(村子里)。又指农村基层组织。如:村正(村司、村吏、村胥,都指村长);村伍(村户);村邑(村镇。引申指故里);村郭(村镇);村范(村规)。
其二,乡村,乡下,农村。“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又如:村田乐(宋元明时表现农村生活的民间舞蹈);村泊(村野,乡村);村务(乡村小酒店;农家);村野匹夫(身居乡野的鄙陋无知之人);村醪浊酒(乡下人自家酿的酒);村姑(农村少女)。【8】
其三 ,形容词,粗俗;土气。如:村蛮(粗野);村獠(粗笨的人);村夫(乡下人);村言(粗俗的话);村纣(粗野,粗俗);村顽(粗野,愚蠢);村性(野性,粗野的脾气)等。
其四,蠢,傻。如:村势煞(傻相,蠢样);村沙样势(村村势势,土头土脑,傻里傻气);村厮(傻瓜,乡巴佬)。
其五,朴实。如:村憨(朴实憨厚);村朴(朴实)。
其六,动词。 冒犯,用不好听的话伤人。“黛玉自悔失言,原是打趣宝玉的,就忘了村了彩云了。”(《红楼梦》) 【9】
四、乡村旅游中“旅”的含义
其一,名词,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指军队编制单位。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
其二,军队。“加之以师旅。”(《论语·先进》)又如:劲旅(强有力的队伍);振旅(休整军队)等。
其三,在外的人,旅人。“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又如:旅怀(羁旅者的情怀);旅尘(旅人身上的尘土);旅梦(旅人思乡之梦)。
其四,旅行;旅途。“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又如:旅邸(旅舍);旅泊(旅途中行舟暂时停泊);旅宿(旅途夜宿)。
其五,旅馆。“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拟古》)
其六,众人;众子弟。“华堂旅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旅力(众力);旅见(众人一起进见)。
其七,次序。“宾以旅酬于西阶上。”(《仪礼》)
其八,通“膂”。脊骨“形貌魁梧,旅力过人。”(《三国志·典韦传》)
其九,姓。
其十,动词。寄居外地,旅居。“故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唐·韩愈《祭十二郎文》)“羁旅之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又如:旅寄(寄居他乡)等。
其十一,旅行。“旅思倦摇摇。”(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其十二,副词。俱,一同。“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国语·越语上》) 又如:旅升(成群升上)。
其十三,形容词。不种而生,野生。“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又如:旅生;旅葵(野生的葵菜)等。【10】
五、乡村旅游中“游”的含义
其一,旗子边缘的流苏或锯齿状饰品。“游,旌旗之流也。”(《说文》)
其二,江河的一段。“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其三,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文选·潘岳·射雉赋》)
其四,古水名。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其五,姓。
其六,动词,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其父善游。”(《吕氏春秋·察今》) “游鱼细石。”(吴均《与朱元思书》)
其七,流动,不固定。“皆若空游无所依。”(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游花插趣(游荡作乐);游回磨转(团团转);游行(到处漫游)。
其八,游,遊、邎 yóu ,动词。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膳饮从于遊。”(《礼记·王制》)。同游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游春白相(春游;踏青)。
其九,结交;交游。“息交以绝游。”——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游艺(外出游学,以文交友);游从(相随同游)等。
其十,交往,特指与长辈交往。游集(从各处来聚集) 。
其十一,闲逛,悠闲无所事事。如:游花浪子(不务正业,一味吃喝嫖賭寻欢作乐的人);游勇(失去统属的逃散的兵士)等。
其十二,行走;飞行;巡行。如:游营(游行示众)等。
其十三,游说;宣扬。“孔子东游。”(《列子·汤问》)又如:游化(潜移默化;云游教化)等。
其十四,孝察,学习。“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
其十五,出访。“劝东游。”(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其十六,形容词,虚浮不实。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调,善于狡辩)。【11】
六、现阶段乡村旅游概念的思考
从以上“乡”、“农”、“村”、“旅”、“游”的语义解释,我们不难概括出“乡村旅旅游”在语义语境下的概念含义。
首先,乡村旅游离不开“乡”这个特定地域,即以散落于区别城市的村落土地为载体,更离不开乡村土地上的物,即农、林、渔、牧等的第二产业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尤其是以农耕活动为主,同时还带有对回归农村,回归大自然,找寻祖先或者儿时生活遗迹或者寄托情感的深厚感情因素;此外古体“饗”字还带有以酒食款待为目的的餐饮服务。其次,乡村旅游离不开“村屯”,是指离不开有非城镇人口居住的村屯,即朴实的农民聚集地;离不开传统、朴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离不开以“林”为代表的农业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回归慢生活、寻求心灵安逸的一种表现。而“旅”实則为出门在外,发生固定生活轨道位置的移动,或者居住旅馆或者寄居外地的一种行为。“游”不论是取其本意象旗子的流苏还是象水一样流动,或是引申为行走,闲逛,都代表了一种悠闲、放下工作、无所事事的闲暇、轻松的、赏心悦目、走马观花的一种休闲状态。
概括起来,乡村旅游是以广大城市以外的村落为核心,以农村土地为载体,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依托的一种集吃农家饭、品农家酒、赏村落周边风景或农业景象、购农家特产、娱农家风俗的一种人类活动。
参考文献:
[1]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36(1):0200-0205
[2]石强,钟林生,向宝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郭焕成,郑健雄. 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10~319.
[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33~37
[4]互助百科:踏青
http://www.baike.com/wiki/%E8%B8%8F%E9%9D%92
[5]在线汉语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712.html
[6]在线汉语字典 http://xh.5156edu.com/html3/2668.html
[7]清代段玉裁『村说文解字注』
http://www.cidianwang.com/shuowenjiezi/cun1678.htm
[8]在线新华字典http://www.cidianwang.com/zd/cun/cun16904.htm
[9]在线汉语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1432.html
[10]在线汉语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10769.html
[11]在线汉语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3/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