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等国从体制上着手解决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
托马斯·史班达?作者现任英国BBC制片人、之华媒体国际主笔;常驻欧洲、中东和中国从事媒体工作逾10年。联系:info@zhstudio.net
2017年1月,英国政府发起一场围绕 “假新闻愈演愈烈现象”的调研及应对行动,由文化、媒体、体育等业内人士组建的专业委员会负责实施。国会议员达米安·柯林斯担任委员会主席,他表示:“泛滥的假新闻正构成一股对民主社会的威胁,并削弱大众对媒体的信心。”
“就如同打击盗版和不法内容的分享已被大多数科技公司视为一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样,他们也需要着手解决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 柯林斯说。
上述委员会将通过调研来聚焦“假新闻如何从合法但带有偏见的言论脱胎而出、变成洗脑和谣言的过程及影响”、“广告销售与放置方式的变迁是否助长了假新闻泛滥”、“搜索引擎及社交媒体在遏制假新闻传播中的责任”等议题。委员会理事成员中包括英国跨党派的国会议员。
跨国界的动议
在美国洛杉矶,民主党代表洛杉矶吉米·戈麦斯也于1月中提出名为“AB155”议案,动议将甄别虚假新闻的技能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该州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加州州立教育委员会的顾问组织(the Instructional Quality Commission)具体负责落实,并保障相关新课程进入包括在线教育形式在内的英语、数学、科学、历史、社会科学等课程教案。
奈特基金会(The Knight Foundation)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后、圣诞前一周发起一项150万美元的动议,呼吁其他与新闻业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共同行动来帮助遏制假新闻的泛滥。在距离配比捐款截止日还有9天的时间内,上述动议已收到来自ProPublica、Inside Climate News、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等20家机构的满额配比捐款。
在欧洲,德国内政部出于担忧“步美国大选受假新闻干扰之后尘”而影响到2017年即将进行的德国联邦选举,特地针尖对麦芒地设立了一个奥威尔式的“防御中心”(defence center),意在对决假新闻冲击。默克尔总理也正联手相关部门,试图通过对触及虚假新闻的供应商机构罚以高达50万欧元的法案。
奥地利教育部长最新提议以纳入“数字年代的文学素养课”(Digital Literacy Class)来狙击假新闻的冲击。其“对假新闻最好的回敬是教育而不是惩罚”、“识别虚假互联网信息应从娃娃抓起”等观点也得到了奥地利国内教育界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
而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整治假新闻的行动也自上而下地在展开。总统佐科·维多多下令建立“National Cyber Agency”机构,专事追踪监控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印尼全国最大的伊斯兰组织Nahdlatul Ulma发起一场名为#TurnBackTheHoax在线防伪新闻运动;该国国内的其他宗教领袖也认同将假新闻传播“贴上罪的标签”。
技术手段与人类智慧并用
尽管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认为“说在Facebook上传播的假新闻左右了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是一个荒唐而疯狂的论点”,但饱受批评的该社交平台已着手构建遏制虚假消息大肆传播的防御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交互页面以方便读者更容易地在新闻推送中标记红旗、以示对信源持怀疑态度;进一步与第三方内容核实网站——例如Snopes等——合作、由这些核实站点认定的虚假信息将在Facebook上显示“有争议的内容”并直接被链接到一个相应的页面解释基于什么而作出了此项认定。
Facebook合作的第三方内容核实机构也趋于更“接地气”。例如,在德国,被Facebook选中合作的是一家名为Correctiv的当地非营利组织。作为内容核实机构,Correctiv的聚焦范围不止于推送新闻、也包括用户贡献的UGC内容,一旦认定为不可靠信息,就会有警示标签出现在其旁侧。
值得玩味的事,曾经“亲手炮制”过假新闻的媒体老兵如今也加入了打假前沿。丹·罗德尔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新闻主播,早在乔治·布什谋求总统连任的竞选时期,罗德尔和他的团队在CBS上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其中包括称布什在德州空军国民警卫队服役期间曾受到过特殊处理。而当这个故事后来被证明是不实报道时,已是其他众多媒体平台进行了大量传播之后。CBS为此不得不撤回报道,还为此搭上一堆不着边際的托辞,其中之一是“报道文件虽是假的、但不失精确性”(fake but accurate);而这一笑柄事件被称谓为“罗德尔门”(Rathergate),他本人也被迫提前一年从CBS首席主播的位置上退下……
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丹·罗德尔因犀利批评特朗普的竞选攻势而集聚了一大批社交媒体粉丝。大选结束之后,罗德尔宣布将把这股强大的草根力量转化为对抗“另类事实”的真正战役:他创建了一个名叫“News & Guts”的项目,将不仅从事甄别、核实新闻内容真伪的工作,而且也会倡导要求媒体机构追随更高的标准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有评论说,“因罗德尔有着丰富的‘与假新闻打交道的一手经验,他有望借助这一独特的智慧优势来投入新闻真伪的甄别,帮助识破那些来自媒体的致命性错误。”
狙击防线的前置化:从传播源开始
假新闻会产生何种难以消弭的影响呢?——早在2011年,心理学家梅兰妮·格林和约翰·多纳休就有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媒体心理学》期刊上。该研究小组将被访者(他们每人都会阅读一篇报道)随机分配在4个小组,第1组从一开始就被告知故事是假的,第2和第3组在读完故事时被告知故事是假的(两组区别在于,一个是告知报道故意造假、另一个是无意中的犯错),第4组则没有收到任何理由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研究结果揭示了伪新闻的深远影响力:所有知道自己被提供了虚假故事的读者都对信源抱有否定态度;但是,即便了解真相之后、并且体会到了被误导的沮丧感,读者的认知仍然会受到叙事内容的影响。心理学家的这一发现,对所有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的人们意义重大——因为它揭示了,一旦某个消息被公开披露,要撤回或消解其影响可能已经为时太晚。
亦因此,以心理学作为科学依据,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与其在“事后”勘误,不如将抵御虚假新闻的防线前置——在发布前坚持进行核实、在可疑的情境下宁可推迟或延缓发布(以阻隔不实信源抵达至受众端)而不要去“抢新闻”,这也是媒体从业者保护消息正直度最好的途径。
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的博客专栏作家迈克尔·帕赛克就在其2017年1月的最新博客中写道,“本周CNN决定推迟播出白宫新闻秘书斯派塞首次媒体通气会的内容,就是一个典例——媒体机构可以使用基于科学的方式来防御不实消息的广泛传播,在‘播出之前加强对内容的审慎评估。”
诚然,亦有声音发出,提示人们在新闻打假的热潮中保持清醒,因为任何借“打假”而试图“对真理进行垄断”的行为可能同样危险。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大学生学刊“Daily Tar Heel”2017年初即发表了一篇社论,认为“什么是假的”这一点并没有事实上的共识,只要有言论自由的地方、有人性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假消息”;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再到新闻领域,判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定程度而言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性以及对新观点碰撞的接纳意愿……
文章称,“因此,赋予一个政府机构或者大型实体机构以终极认定什么是真的权威,恐怕对于任何一个机构或部门而言,这份权力都过大了。这也是遏制假新闻的初衷变体为一种新的审查制度所自带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