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阮仪三说,古建保护也有真伪
记者 丁云
三月,八十多岁的阮仪三风尘仆仆地回到苏州。
苏州人对他太熟悉了。而他,比现在的苏州人更了解苏州城。“我小时候苏州城只有25万人,很多空地,很多坟堆,晚上还去看鬼火。”
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曾对阮仪三说,上海犹太人聚集地能报世界遗产,他不解。以色列人解释,犹太人在其他地方的世界遗产都是公墓、集中营,绞架台,只有上海虹口区那块地方,是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着实感动了他。2002年,当地产开发与历史遗迹相冲突时,阮仪三费尽心力,最后找上海市长,花很大的功夫将此保留。
这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努力促成了大量中国古城古镇的保护,包括苏州。
这一次,阮仪三谈起古建的真伪之问。
源于大家对古建筑重又燃起热情,建很多古建筑。但到底什么是古建保护,很多人搞不清。仿古建筑当然是真建筑,但不是古代建筑,不是明清建筑。
苏州1980年做了保护规划,1982年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在古城范围内基本不动,所有的房子一律不超过24米。为保护76米高的北寺塔,还有双塔、瑞光塔等。直到现在,苏州古城14.24平方公里内不建高层建筑,不搞工厂,边上街道基本保持原样。苏州成为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能够完整留存了古城的城市。
西湖美丽,但周围高楼林立。当时专家建议高楼放到钱塘江边上去,不要放在西湖边上无果。西湖后来成了世界遗产,是文化景观遗产,不是文化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人整个摧毁。但在被毁前,华沙人已经预见到,他们动员了华沙大学师生,把整个华沙全部测绘下来。战后重新建设了这个城市,完全原样整体恢复。现在的华沙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不承认重建的东西,而华沙是重建的,但有华沙精神。重建消息传出后,全世界流浪在各地的波兰人、华沙人回到故国用双手重建家园,在欧洲引起重大反响,兴起了古城复兴运动。
巴黎城100平方公里以内的建筑物基本没动,按中国人的说法等于明清建筑。香榭丽舍大街就是明代一条街,全是十七、十八世纪的东西。人们不会说巴黎很贫穷、很落后、很腐朽、很没落,它很先进、很现代,总跟着时代的脚步,又保有历史性,不冲破传统建筑风光。人们在对古建筑的认识上有不同。
古建要保护原生性,对历史建筑遗存的历史原物,保存全部的历史形态。旧房子要拯救如故,已存其真。现在说拯救如旧,阮仪三说,要如“故”。
建筑物从唐宋元明清延续下来,历代都留下了痕迹,难道都拯救?平江路当年的方案,明代就是明代式样,清代就清代式样。桥也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故”就是过去,把真东西留下来,维修使它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返老还童不存在,是通过保养让它们多活几年。明代房子肯定会褪色,但不要让它再褪色,保护漆上上去。修得过分好就不像原来的样子,失掉了原来的本真。
历史会留下印痕,我们可以读取历史的样子,要承认不同时间留下的历史痕迹,思考城市里还留存有哪些历史记忆,发掘它们。
保护遗产是长期的事情,一旦确定,就一定要保护下去。传统民居有着原住民,历史的街道、村镇、遗存里有人在活动,才符合原生性要求。
不要急于开发。广州南越王墓发掘时,阮仪三也在。出土时南越王十二个妃子都在,眼看着变成了十二堆灰。如果无力保护,就不要去做蠢事,让它留着。
乌镇没修之前,破破败败,电线乱拉,水泥路铺设。修好后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原样整修留存了历史韵味,老的石板路,石板底下七根线,自来水、污水、雨水、电线、电话线、宽带,还有燃气,生活完全现代化。乌镇后来又加了整个镇的中央空调,以使它能够接待世界互联网大会,办戏剧节。
重要的是,彻底地更新改造,完全原样复原,但仍旧是真实的东西。
保护古城行为中,也出现了很多短视行为,制造假古董。
汉高祖的故居修了条汉街。“汉”和“街”能连在一起吗?“街”这个概念宋朝才有。唐朝没有“街”的概念。汉朝更没有。还有那些牌楼,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上都没有,汉朝怎么能出现牌楼?他们说怎么办,阮仪三说拆掉,结果到现在都没拆,还在。
2003年阮仪三去参观某世界文化遗产,又发现了笑话,当地修复时建了汉代城墙。一个基本知识,砖砌城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因为宋代发明了火炮。之前的城墙都是土堆积起来的。
山西一城市把完整的明代城墙全部拆光,要建辽代城墙,是他们认为的辽代城墙。“但谁见过辽代城墙?谁也没见过。辽代的历史时期很短,也没有多少建筑形态。”这还不算,还要大开发,把很多明清建筑物拆掉,建新的辽代民居。“唐代民居没见过,到现在连宋代民居都没发现,更别说辽代。”
保护古城,不仅为保护珍贵的历史遗存,更重要的是留下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保存历史文化,从而可以建设新的有中国城市文化特色的建筑规划。这才是保护的目的。前提是留下历史文化记忆、温床、土壤,然后在此基础上建造新的。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方案拿出后,就让专家们折服,完全是苏州回廊式、园林式、住宅式的博物馆。古城对高度有限制,对形态有限制。他把高度全部降低,摊开,然后做成庭院式的场馆。但一看又是现代的,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现代功能,又有苏州韵味。这是大师的作品。“正因为有苏州古城在,很多老建筑在,大师能够吸取营养,建造出苏州博物馆。但迄今没有第二座这样的建筑,很可惜。”
“我们要尽快、尽量留存经典。就连中央也提出,要留住乡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
从1980年开始,阮仪三就是苏州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一直做到现在。最近又调整了一次,他略带伤感地说,新的委员会只剩他一个老头了,其他老头都走了。
苏州很重要的经验是当时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清一色中国最著名的保护建筑专家,比如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原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原所长罗哲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等等,阮仪三在其中年纪最小。
“当年他们开玩笑说,阮仪三是苏州人,市长要听好,他代表我们帮你们看好古城。”阮仪三说,他在苏州还有很多亲戚和学生,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就会收到消息。
现在将宋代平江图拿出来,完整留下唐宋以来完整街巷体系的,只有苏州。苏州采取的开发策略,是古城不动,四面开发。新区域竞相新建设,老城原样不动。如果要进一步梳理,他希望今后古城人口能缩减一下,从现在的42万回到35万,而他小时候25万。他怀着一颗热爱家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