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意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4.001
一、实体要素空间特征所体现的空间道德
在文化地理学者看来,空间既包括物理的(或实体的)空间,也包括在这些物理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体现的意识形态内容。旅游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因此所有关于空间正义、空间伦理的理论都应该适用于对旅游空间的分析。由于伦理是受道德指引的,有时说到道德时往往也包含了伦理。为了简化问题,下面采用空间道德的表述,来例举中国文化的例子。
空间道德体现在实体要素的空间尺度上。唐代以来建筑等级制度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前者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后者规定具体做法、工料定额等工程技术要求。等级制度以尊皇权为德,凡僭越逾等者为犯法。例如元大都街道按照《周礼·考工记》设计,南北向道路须“经途九轨”,以体现皇权威严。客观上,相对窄小的胡同,不便车辆行走,但更有利于成为半公共空间,便于邻里交往。而今将胡同改为宽扩的多车道马路,则体现空间价值观的变化,表明今天的道路设计者,放弃了邻里交往的心理需要,更注重汽车社会的交通便捷。
空间道德还体现在实体要素的距离上。距离也可以是尺度的一种形式。中国文化中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距离也有许多说法。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君子远庖厨”,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中国古代的“五服”是指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这是先秦时期业已形成的天下空间格局观,或国土利用观。这也反映出中原人的“地方观”,即将自己所在的地方与他人所在的地方区别开来。
空间道德体现在实体要素的中心-周边关系上。在中国文化中“居中”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北京古城的空间格局由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对皇权的层层拱卫之势,许多家庭中将神明和祖先供奉在正堂的中心。将何人、何物放置在中心位置?将溥仪皇帝请出紫禁城、将供奉皇家列祖的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就是一种空间价值观的变化。
空间道德体现在实体要素的高低关系上。在中国文化中“居高”也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故宫的设计方案是,令太和殿之高,为紫禁城之最。营造法式中规定了不同官位的官员住所建筑的台基高度和台阶踏跺的数目。而今日城市建筑高度限制的计算公式,主要是考虑建筑之间不能遮挡太多的阳光。
空间道德体现在实体要素的方位关系上。前与后是一种方位的划分。中国文化中,建筑面南朝阳,以为前。反之则为后。汉文化中有面南为君,面北为臣。这种文化也传布到少数民族文化中,例如清朝奠基者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被议政诸贝勒推为汗位继承人,四大贝勒共同面南而坐,接受贝勒大臣的朝拜,表明该时期结束了努尔哈赤时期汗的绝对权威。周礼规定的都城格局是“前朝后市”也包含了行政和商业功能区的空间重要性。左右也是一种方位关系。中国道家主张以左为尊。《道德经》三十一章中提到“君子居则贵左”,尽管道家主张左为尊,但儒家的影响更大,儒家以右为尚,这成为中国民众的心理定势。五行之说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一种,不同功能的建筑要位于不同的方位,以合五行相生,以避相克。20世纪冷战时期,世界东西阵营对立,长沙火车站火炬雕塑的火焰飘向,就引来了东风是否压倒西风之辩。
二、我者与他者的空间道德对话准绳
旅游必然带来“我者”与“他者”之间的空间道德对话,激烈时会带来冲突。这种对话或冲突或许发生在古人和今人之间,或许发生在此地和彼地人之间。空间道德观的冲突实质是“我者”与“他者”对特定地方(place)的认识不同。这种不同并非仅仅是“家园”和“旅游地”的功能差别,更为本质的差别是两个群体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之一就是对空间道德的定义。空间道德包括人们对待自己、对待他者、对待自然等方面。尽管善待自己、尊重生命、爱己爱人、尊敬他者、追求自由、主张平等、热爱自然等价值观为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在不同情境下的旅游实践中,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许多棘手的难题。
文化相对主义可以引导人们建立一个包容的心态,从而进入他者的文化世界。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人物梅尔赫尔斯科维茨指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社会训练其成员相互尊重,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会导致道德虚无。
人文主义可以帮助人们守住人性之光,而非道德虚无。地理学者段义孚在《逃避主義》一书中指出,人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反思何为恶,何为丑,何为羞。人们逃避这些恶、丑、羞的社会实践,就是文化的发展。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也可以不断地思考,并避免或改正恶、丑、羞的空间实践方式。
文化自觉理论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到,不同地方文化有自己的演化过程,不能由外在力量强行改变演化过程,超过文化系统或文化有机体的自维持阈限,就会消灭一种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是该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一个适应结果。
(作者系该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