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中国工匠”开启经济发展质量时代
——2017年两会财经热点解读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下,中国两会召开备受瞩目。为了更好地传达两会精神,解读两会热点,本期“2017年两会热点解读”专题不仅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今年两会上的财经热点,更特邀财政领域知名专家分别围绕两会财税热点展开深入解读。
2017年的两会,被国人赋予更多的期待。新华网数据显示,近四年来,我国网民对两会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开幕前的舆论热度指数从2014年的76.67上升到了2017年的90.62。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共收到代表团、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514件,收到代表建议8360件。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前明确要求“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办得好”,今年“部长通道”也成为两会上的最大亮点之一。先后有46个部门的负责人亮相,回答了媒体记者共95个问题,其中有23位部长是通道上的新面孔。数据监测显示,今年两会热度和好评度较往年上升。
事实上,今年两会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这份约1.9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前后修改几十次,发出近4000份征求意见稿,采纳代表委员建议78条,为政府工作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在追求6.5%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将2017年重点工作放在“三去一降一补”上,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而有关民生的政策也更加具体务实:“教育经费可携带”“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房屋产权70年到期后可以续期,不需申请,没有前置条件”,等等。在深化改革方面,减税降费、预算改革、国企改革等将有更多的新动作。2017年两会,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向世界展示出更多的民族自信。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引自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质量为根本重点挖掘内生增长动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政府工作报告继2016年两会再提“工匠精神”,从企业发展上升层面到国家经济发展层面,致力于培育更多的“中国工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之一:6.5%
每一年两会上,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是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旧复杂的今年,更加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继2016年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定为“6.5%—7%”的区间增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确定为6.5%,并提出“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对比2016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6.7%的增速和近年来持续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专门解释道,6.5%的增速并不低,也很不容易。如果今年中国按目标实现经济增长,增量将比去年还要大。
事实上,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伊万诺夫所言,去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未来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埃及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也表示“即使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表现抢眼,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颇为不易。”
另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提质增效上。从今年的政府工作要点可以看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结构优化升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要求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之二:“三去一降一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被提到更加显著的地位,居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之首。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突破口在于改革。在去产能方面,主张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来淘汰落后产能,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在去库存方面,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因城施策,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在去杠杆方面,控制总杠杆率的基础上重点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在降成本方面,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全面清理各项收费,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在补短板方面,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扶贫,并对脱贫攻坚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使脱贫工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关键词之三:质量时代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要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将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的长久发展之策,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升战略高度,将工匠精神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提出“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占位更高,视野更广阔。
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来讲,既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还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精神,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厚植工匠文化。对于企业而言,在全民创新的“双创”浪潮下,不浮于表面,精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的产品,脚踏实地地点亮企业品牌,亦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
让企业产品进入质量时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质量时代,我们有众多的“中国工匠”,有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同时蓝天白云也不再是奢侈品。正是,企业产品有质量,中国经济发展才能更加有质量。
“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
——引自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两会上关于财税改革的内容可以用一系列数字来呈现: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这些数字透露出了2017年财税工作的重点: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减税降费,全面缩减政府行政支出,将更多财政资金用于促进企业发展,提升民生福祉上。
关键词之一:减税降费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减税降费,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政府还利于民,十分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为民减负,今年两会集中体现在备受关注的个税改革、“营改增”、清理收费等问题上。
——个税改革。根据历年两会调查,“收入分配”是自2014年以来均进入网民关注的前五位话题之一。个税问题也是两会上财政部长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第一个被问到的问题。个税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关系每一位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肖捷部长在答记者提问中明确,个税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方案总体设计、实施分步到位,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一方面,会考虑将部分收入项目实行按年汇总纳税,例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等;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如家庭教育支出等。在研究制定方案时,会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测算,以进一步确定是否提高免征额。在具体落实方面,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需要相对成熟的社会配套条件,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纳税人相关的涉税信息。此外,个税改革相关方案制定后还需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相应地修改税法。以上这些因素都将被纳入个税改革的考虑之中。
——“营改增”。在去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今年将继续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由现有的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去年实行全面“营改增”试点后,减轻了企业税负达5700多亿元,基本所有行业全面实现了减税。“营改增”不仅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而且简化税制,消除了重复征税问题,对优化税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
除了“营改增”所带来的减税政策,企业所得税中还专门为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在去年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
——降费。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名目繁多的收费使许多企业不堪重负,要大幅降低非税负担。”今年的降费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措施改革到位后全国政府性基金将剩21项;二是取消或停征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中央涉企收费项目减少一半以上,还剩33项;三是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今年预计将再减少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在财政部部长肖捷看来,以上这些减税降费措施的出台并不意味着企业减负工作划上了句号。他强调要强化“放水养鱼”的意识,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小账,更要算经济发展大账,通过继续给企业减负为市场加油。
关键词之二:预算改革
自2015年新《预算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预算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虽然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第四次居反对票之首,但预算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预决算公开工作有明显进展;建立了预算审查前听取意见机制;预算报告写法上有所创新,将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在预算报告后专门附加了解释内容。
继2015年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倒逼沉淀资金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与此同时,自2015年底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首次开展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检查以来,地方预决算公开检查覆盖面均达到100%,涉及预算单位258296个。通过专项检查,各级政府部门极大地增强了自主公开意识,预决算公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预算方面的一个重要消息是:《关于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机制的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审议通过,标志着预算审核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事实上,早在该意见出台之前,已有山东、青海、宁夏等地先后探索建立预算审查前听取意见机制,以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对预算的审查权利。
此外,今年预算报告呈现出一些新亮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预算研究会学术委员王金秀教授评价说:“2017年的预算报告画风大变,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体现在预算报告信息更加充分、通俗易懂,回应人大、落实预算法治化进一步加强。此外,听取近年来各方面对预算报告的相关建议,今年的预算报告在写法上也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对于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专门在预算报告后面附加了解释内容,便于大家解读和审议。
关键词之三:地方债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其风险饱受多方质疑。新《预算法》实施以后,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纳入合法化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近三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完善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写入其中,并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今年两会上,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同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声明,当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负债率并不高,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同时也不可否认,近年来确实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个别地区的偿债能力有所减弱。但是财政部已经建立了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分类处置指南等一系列制度,后面还将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举的做法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一方面,合理安排地方新增债务规模,通过继续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券、地方政府置换债券以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的查处和问责力度,以此将债务风险关进笼子里。
“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
——引自政府工作报告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政府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推动改革发展。特别是在涉及政府自身革命的领域,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披荆斩棘”的勇气。广大干部以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带动人民群众齐心实干,才能推动改革取得最终胜利。
关键词之一:放、管、服
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市场调节与政府职能之间的界限。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在市场调节领域“退居二线”,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此,必须重新梳理政府职能,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对政府权力与责任予以明确,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如此,才能让政府“放手”更加自如。
目前,本届政府已经完成精简1/3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在推进政府转变职能中要求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推广与发展,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能中有了较多的尝试和创新,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资源投入公共建设领域,以更加优质的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目前,PPP项目所带动的社会资本规模较大,涉及领域也十分广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政府优化服务提供了新的路径。2016年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人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这是政府转型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之二:反腐
反腐倡廉是党的生命线。近几年来,在本届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反腐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大量“苍蝇”“老虎”被拉下马,反腐倡廉连续多年成为两会亮点,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等活动,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门对全面从严治党作了全面部署,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进一步规范党员政治生活行为。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广大公务员要持廉守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更要“勤勉尽责干事创业”。
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创新业绩需要实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严厉整饬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从上到下形成“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的氛围,以此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干事的热情。
关键词之三:节用裕民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中央部门要带头(过紧日子),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府报告首次对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进行具体控制,并明确提出,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减税降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在“裕民”方面,李克强总理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制定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时涵盖了一系列民生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在国内外形势依旧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将财政资金重点用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事业等民生发展领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
——引自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我国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2016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3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8件。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团和代表联名的514件议案中,涉及立法方面的议案有492件,高达95%以上。而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进一步拉开了2017年中国法治建设序幕,必将迎来我国法治化建设的新里程。
关键词之一:民法总则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里程碑。民法典编纂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经过四审通过的民法总则,对民事活动作出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它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首条规定,呈现出以下亮点内容:一是赋予农村集体组织法律地位,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二是保护“见义勇为”行为,因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对自然人进行重新界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四是增加绿色原则,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五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传输、买卖或公开个人信息;六是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为三年;七是明确胎儿利益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将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八是保护虚拟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数据信息和网络虚拟财产等;九是强调抚养赡养义务。
《民法总则》的实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也为2017年我国法治建设奠定了良好开端。
关键词之二:税收法定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全国政协委员蒋洪等多位代表、委员联名提议,必须尽快出台《财政法》。事实上,有关财税立法、税收法定的提议早已有。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蒋洪教授提交了《让税收立法权回归全国人大》的议案;2013年、2014年,赵冬苓连续两年围绕税收法定提出议案,她指出我国18个税种只有3个是由全国人大立法征收的,其余15种税都是由国务院通过暂行条例及试点推出的。代表委员们关于税收法定的呼声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税收法定原则”写入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随后,新修订的《立法法》又进一步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制定。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财税领域法律法规多而杂,缺乏高位阶的法律,导致财税法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亟需出台一部全面系统的财政基本法来予以规范——《财政法》呼之欲出。
2014年,由上海财经大学牵头组织启动了中国财政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各界专家学者纷纷围绕财政法基本框架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2016年8月,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召开《财税法(草案)》专家评审会,对其基本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
“《财政法》作为财政领域的纲领性法律,需要对财政活动的基本方面作出根本性的规定。”《财政法(草案)》参与制定者之一、上海财经大学朱为群教授说,“虽然目前初步框架已经搭建,但财政法治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和曲折的过程,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长期持续关注和不断努力。”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针对企业税费问题称,今年人大常委会将推动企业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2020年将实现税收法定。这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2020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相一致。
201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内最后一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对于国人,这一年,注定会有满满的收获,也将会有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