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2017-04-20 18:46李长志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词语检查读书

李长志

最近下班级听课发现,阅读教学中的第一课时常被冷落。这无可厚非,因为许多老师更多关注的是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要肩负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重任,再有,许多的教学公开课、竞赛课也以第二课时为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的环节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认知过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期,许多教学刊物已经开始关注、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让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有了自己的位置与尊严。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教什么”的问题,老师们似乎明确了,一般来说会安排生字的认读,课文的练读,脉络的梳理,以及汉字的书写等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呢?近期,我参与众多老师教学第一课时的研讨活动,他们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基本相同,但是其中的教学环节能否有效地展开,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笔者有意选取其中的主要环节,剖析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期共勉。

一、认读字词必不可少

第一课时中对于关键词句的认读、词意的点拨还是“必要”的。

需要提醒的是老师对于这些词语的呈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做精心的安排。比如教学《小露珠》一课,一位老师就呈现了这样的词语:

钻石 乐曲 数不尽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越来越轻

金黄的向日葵 碧绿的白杨树 紫红的喇叭花

仔细一看,我们会发现,第一组词语是一组多音字,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另一个读音,组词。在检查学生读的时候,果然有多名学生读错了,这恰恰体现了教学的价值所在:老师教了学生该会却没有会的内容。这样的训练就落到了实处。第二组,是关于小露珠如何“形成”和“消失”的句式内容,是要求学生重点体会的一个表现渐变过程的词语。这些词语需要被唤醒,老师将其呈现出来,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是为后面学生读懂小露珠的形成和消失的过程做铺垫而设的。第三组词语,是一组带有色彩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一读,利于学生美读课文和背诵积累。

另外,对于词意的理解,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自己在课前查阅的词语的意思,看似在相互交流,但是学生竞相汇报,仿佛只是急于把答案告诉老师,至于别的同学说了什么?他没有关注。不善倾听,这样的汇报有多少意义?而关键的问题是,重点词语的理解,不仅让全体学生知道意思,更重要的还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学生学会获得词语含义的方法。可以“查词典”,但这只是方法的一种,还有更主要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会查“无字词典”。

二、检查读书必不可少

检查读书,是本课时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许多老师都会在读准字词后,安排检查读书这一个环节。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挑选班级中学生读书能力较强的几个孩子,每人一节,他们读得正确流畅,一则展示了班内学生的读书水平,再有保证了教学程序的流畅,同时也博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但是,好同学的表现,并不是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检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并指导全体学生读好课文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挑选好同学来读,作为榜样示范,这一点无可厚非,有时这样的示范,老师都可以范读。但,只是如此,检查读书的意义,就没有了。

因此,这里的读书检查,是一个督促的过程。教师应该将目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读书水平不高的学生。比如,易出现读错字音的同学,易读断句子的同学,看看它们读书的情况如何,它们哪些地方是生疏点、困难点,而这里恰恰是需要下功夫的地方。目光更多地应放在他们的身上,因为,只要他们读好了,班级里的大多数才能过关。

检查的过程中,老师对于课文中难读的、重要的段落,要舍得“迂回”,在此处让同学们多读几遍,而不是每一节都平均使用力量。

三、引入资料扎实有效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会出示一些课文的资料,如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或者课文内容里的相关材料。但是,许多老师的资料引入,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解一下,所用的时间很短,学生匆匆浏览而过,可以说几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样的资料引入,看来只是为了介绍而已,虚晃一枪,作用甚微。

好的资料引入,一定是在为教学服务的。比如教学《草原》一课,课始,一位老师在简单介绍老舍后,接着说:“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和我们一样,也没有去过草原。1961年,老舍先生受邀请到内蒙古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去访问。在他心里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观看PPT出示的文字资料:“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学生读后,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诗句的内容,交流这首诗带给老舍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悲凉!

四、梳理段落掌握方法

如何做到有效呢?经历的研讨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首先,老师要有方法的指导,可以采取示范引领,扶放结合的方法。老师通常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课文中有规律的内容,比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老师让学生浏览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看到的柳树?”学生一读,发现课文的3~5节。“接下来,你们知道如何分段吗?”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很快课文的脉络便理清了。1~2节是“定位”——寫的是神奇的柳树。后面的6~8节写的是“产生的联想”,第9节是作者发出的赞叹。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时教师更要把坡度放缓,教给学生分清段落的方法,教会学生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只有有方法,学生才会模仿,才会运用。如果让学生一味地盲人摸象,没有方法的悟得,估计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会不知所措。其次,要留足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保证,学生才能够潜下心来思考。梳理课文的脉络,这对于各个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有时候,就连我们老师自己也会犯难,不是吗?要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第三,要让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允许不同的意见,鼓励争论。教师还要关注到不同的学生,而不能急于让部分学生的“表演”,占去了更多学生思考、揣摩的机会。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语言要精练。很多老师对于内容的概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比较模糊。如果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然后进行比较、提炼,看看如何更精准,这样的训练看似花掉了时间,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却最有实效。

猜你喜欢
词语检查读书
婚前检查与孕前检查资源联合应用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找词语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检查版
检查版三
我们一起读书吧
Playjng with ch & sh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