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承仕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提倡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必将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即所谓学高德浅。德育教育方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德育环境也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生物属于理科,现实教学中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这一学科德育内容的渗透。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一、凸显生物特色,培养学生兴趣
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把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中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进行生物实验,让学生通地自己动手,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比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学生对细胞非常好奇,但又不知道怎样观察,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学生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但是在观察细胞之前,需要把材料进行处理做到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进而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在实验过程当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指导,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地习惯。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生物新课程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还要回馈环境。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环保观念,养成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学生是灵动的,要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加以启发引导,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生物课的前提,更是德育渗透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
三、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认识到初中生物的重要性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为以后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1.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大体方向以及学习生物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大纲规定,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结论,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思路明晰,训练步骤高效,这才是较完美的课堂教学。当今的生物学教学已经渐渐超越了限于知识传授的结论式模式,而转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发生,亲历问题研究,总结相应知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优化获得未知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使学生在生物学习时自如运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的奥妙。
3.加强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我们周围处处可见生物知识,许多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教学能渗透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的某些领域、某些角落,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场所都是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的天地。将教学内容适当延伸,就可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对生活行为起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然后再用所学的生物知识来指导实践,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达到学习生物的真正目的。
四、以尊重学生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让自尊心成为学生进步的一种推动力,,渴望得到尊重是每名学生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德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我们一定要从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出发,确定哪些知识点渗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说要自然渗透,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也许与我们预先的设计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充足的准备、足够的耐心,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正面的价值得以呈现,达到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双重效果。
新的教育形式下,更需要教师要用真诚和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与思想。在我们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因素,以学生的实际思想、行动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程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