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班玲,孙碧梅,李俊娥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
高班玲,孙碧梅,李俊娥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精神科住院1个月内经历首次约束的精神病病人274例,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约束流程做好护理和病情观察,观察组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约束和护理,比较两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约束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为(4.12±3.15)h,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6例;对照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为(8.35±3.33)h,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4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及家属对约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护理中,使约束更人性化和规范化,能够降低约束危险,提高约束的护理质量及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满意度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1]。精神科病人会出现躁动、伤人、损物、自伤或自杀等行为,为了防范意外事故发生需要经常采用保护性约束[2-4]。其实质就是躯体约束,是指使用任何物理或机械性设备、材料、工具附加在或临近于病人身体,使病人不能轻易将其移除,限制病人自由活动或使病人不能正常接近自己身体,以限制病人的紊乱行为[5-6]。但是,保护性约束包含一定的医疗风险。研究显示:身体约束会带来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负面结果,约束不当极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或引起护患纠纷,甚至还会引起死亡[7-9]。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的应用一直得到政治、伦理、法律和临床的广泛关注,其应用十分普遍[10-11]。怎样有效地应用保护性约束,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病人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以循证医学和整体护理为基础,通过个体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12-13]。护士可依据临床护理路径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为了提高保护性约束的护理质量,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保护性约束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精神科住院1个月内经历首次约束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重大躯体疾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4]中疾病诊断标准。将2013年1月—2013年6月住院的15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3例,女66例;年龄15岁~56岁(39.5岁±11.8岁)。将2013年7月—2013年12月住院的115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16岁~54岁(38.9岁±12.1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护性约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约束和护理。参照精神科护理常规及保护性约束注意事项,按照住院时间顺序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表(见表1)[15],由责任护士根据路径内容对病人进行护理,护士长负责督导、评价和质量控制。
表1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临床护理路径
1.3 评价指标
1.3.1 首次约束持续时间 约束时间即病人被约束完成至约束解除的时间段[16],以保护性约束观察记录单的记录为准,按小时计算。
1.3.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约束肢体未处于功能位、松紧不适宜、瘀血肿胀、皮肤破损、疼痛等,按实际发生例数计算。
1.3.3 病人和家属对约束护理的满意度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测评病人和家属对工作人员的解释、巡视、护理、保护性操作等工作内容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在病人解除约束后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配合调查且家属在场时发放,记录并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病人首次约束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约束时间比较 h
2.2 两组病人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共41例,其中约束肢体未处于功能位 7例,松紧不适宜17例,瘀血肿胀4例,皮肤破损6例,疼痛7例;观察组发生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共6例,其中约束肢体未处于功能位1例,松紧不适宜4例,疼痛1例。对照组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病人及家属对约束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约束护理满意度比较
3.1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缩短首次约束持续时间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的身体约束可使病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17],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导致护患矛盾升级[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约束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士15 min巡视病人1次,30 min评估1次,1 h评估病人心理状态1次,2 h更换1次病人体位,使护士及时、动态地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根据情况增减约束带根数或解除约束,从而有效缩短病人保护性约束的持续时间。
3.2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减少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 据报道,躯体约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也可能加重病人激越行为,尤其在长期约束时危险性更大[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因护士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不良事件,护士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调整保护性约束带的松紧度,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干预。
3.3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提高约束护理满意度 有研究显示,施行保护性约束后,许多病人会出现紧张、恐惧的情绪,强化了已有的被排斥、被孤立、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情绪,且发现导致病人负性感受和影响并非保护性约束本身,而是医护人员的态度及关心程度[21]。因此,护理人员定时巡视和言语的询问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及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改变了以往被动观察为主的护理理念,医护人员主动询问、诊查、评估病情,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有利于提高病人与家属的满意度。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约束给病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以及可能导致的医患矛盾已引起医学界学者的广泛重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利于规范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显著缩短了约束时间,降低了约束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对保障病人安全和提升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Pulsford D,Duxbury JA,Hadi M.A survey of staff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to people with dementia who are aggressive in residential care setting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4,18(2):97-104.
[2] 苏桂梅,李建忠,李永超.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703-704.
[3] Demir A.Nurses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s in four Turkish hospitals[J].Nurs Scholarsh,2007,39(1):38-45.
[4] Park M,Tang J.Changing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restraint use in acute care[J].J Gerontol Nurs,2007,33(2):9-16.
[5] 施忠英.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现状与发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5):301-302.
[6] Callinagh R,Slevin E,McCormack B.Siderails as physical restraintsin the care of elder people:a management issue[J].J Nurse Manag,2002,10(5):299-306.
[7] 曹新妹,翁素贞,徐一峰.实用精神科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
[8] 侯明如,蔡燕,徐慧鸣,等.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A):3165.
[9] 夏春红,李铮.ICU 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68-570.
[10] Holmes D,Kennedy SL,Perron A.The mentally ill and social exclusion: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use of seclusion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04,25(6):559-578.
[11] Mayoral F,Torres F.Use of coercive measures in psychiatry[J].Actas Esp Psiquiatr,2005,33(5):331-338.
[12] 吴迪,李杰.临床护理路径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6,24(2):152.
[13] 刘纬华,刘迎春,张祁,等.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现状与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41-42.
[1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83.
[15] 施忠英,曹新妹,朱学勤,等.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J].上海护理,2010,10(1):41-43.
[16] 王淑云,刘延锦,宋学勤,等.规范化健康宣教在精神科行保护性约束患者陪护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34.
[17] 夏春红,李铮.身体约束在老年病人护理中使用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8A):1990.
[18] 赵志耘.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存在的伦理冲突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1B):119.
[19] Evans D,Wood J,Lambert L.Patient injury and physical restraint devics:a systematic review[J].J Adv Nurs,2003,41(3):274-282.
[20] Mamum K,Lim J.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s in nursing homes:current practice in Singapore[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5,34(2):158-162.
[21] Sailas E,Wahlbeck K.Restraint and seclusion in psychiatric impatient ward[J].Curr Opin Psychiat,2005(18):555-559.
(本文编辑张建华)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protective constraint of psychiatric department
Gao Banling,Sun Bimei,Li Jun’e
(Rongjun Hospital of Lüliang,Shanxi 033000 China)
高班玲,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033000,山西省,吕梁市荣军医院;孙碧梅、李俊娥单位:033000,山西省,吕梁市荣军医院。
R473.74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2.039
1009-6493(2017)12-1522-03
2016-07-09;
2017-03-20)
引用信息 高班玲,孙碧梅,李俊娥.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2):152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