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毓昭+杨德龙
【摘 要】自从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创业的浪潮蜂拥而至。随着大学生创业人群剧增,高校毕业生创业培养目标也由“帮扶创业”提升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必须不断优化。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创新创业教学正处起始阶段,资源较为匮乏。本文将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研究现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研究
一、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现状浅析
“创业”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创业者与待创业者的数量却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巅峰,根据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大学毕业生跟踪数据得知,2012届的创业三年存活率增长为47.8%。大学毕业生创业质量也在提高。但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却较少,这与学生本身素质、教学引导也有密切关系。
(一)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华而不实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的GYB、SYB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每学年固定开设,浅看课程体系完整,但细看却是华而不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本校拥有《SYB教师教学资格证书》的教师仅有两名,这远不足以供应全方位的教学课程计划。第二,创业实践课程开设单一,教学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和理论联系实际,各类创业课程仅局限于观看创业比赛沙龙等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知识只能用以纸上谈兵。第三,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课程报名学习未公开,多为各学院教师钦点,大量想创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学习机会。第四,结课考核机制不严谨,课程结课考核仅为考勤,无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第五,创业中有无培训合格证书并无区别,政策没有对持有创业培训课程结业证书者加大创业帮扶力度。综上所述,学校的创业实训GYB、SYB等课程含金量近乎为零。
(二)创业大赛机制缺陷
创新创业口号提出伊始,创业比赛层出不穷,我们能看到的是大量可观的数据以及各类创业大赛如火如荼的举行。例如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科协、学联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主办“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创业大赛、合川区人社局举办的创业设计大赛等。数以亿计的财政拨款是否物尽其用,参与比赛的学生有无真实有效的帮助,再言选手是为创业而比赛还是为比赛而比赛,这都是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而其本质体现了创业大赛评审机制缺陷,现有创业大赛评审机制为:初赛创业审核创业策划书,复赛决赛同为ppt展示+现场问答。这对于创业团队考核的只有表达和写作,并无深度考核。许多项目表面优秀可行,却因上述问题无法获益或不会实施。而部分优秀的项目却因此考核机制无法得到相应的奖励和帮扶。同时创业大赛所邀请的风投机构是否会投资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机制匮乏
在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长期国策以来,创业扶持政策也开始推行,地方高校为了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在校内设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供创业学生免费使用。这一举措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成本,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就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而言,创业孵化基地供学生使用店铺36户,但真实营业的店铺仅21户,真实在盈利的店铺仅11户。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管理方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入驻基地审核机制不完善,致使并不可行的项目擦边入驻。第二,入驻后制度管理不够健全,在学生入驻后并没有完备的制度规范学生,不成熟的团队只能混水摸鱼。第三,退出机制不够完备,无法激励学生和施加压力,导致大多团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四,帮扶机制不充足,学生创业中并没有相关创业指导和优异的贷款条件等。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问题的改革
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要目标为,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系统教育体系,除了使学生通过基础学习了解创新创业的表层知识体系之外,还需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对知识充分吸收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为其指引创业初期的方向。最后利用帮扶机制给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帮助。从而达到贯彻落实国家方针,培养真正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建立新型创新创业教学结构
创新创业教学是创业的初始建设,其对于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学生创业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学设置,应该做到面面俱到。第一,教学资源公开化,将课程设置为公开课、公选课的形式,为所有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第二,在创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相关专业教学和模拟实践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反复超越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思维,再转为为习惯。例如:专业知识基础课(财务基础浅析课程/风险基础浅析课程/创业失败分析課程等)、创业实训课(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基础商务礼仪课程、团队合作训练课程。第三,设置考核机制,个人考核以考勤、考卷、实践课实践能力为主;团队考核以实训课程考核为主。第四,毕业结课设置审核机制,只有通过审核标准才能获得培训证书,且证书可划分等级以区分不同程度的学生。从而达到用学生的素质,提高证书的质量的目的。
(二)建立新型创业大赛评比机制
现有新建地方创业大赛的评审机制的标准为“设计的精美与否,决定了它的优劣”,与项目的真实可行性关联较小。项目可行性是项目的关键所在,真实创业项目初期除设计之外它是必不可少的。分析一份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报告,可以了解到团队对该项目和所处行业的深入程度,因此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便是我们第一步的改革。了解团队足够深入了解所做项目后,我们需要第二步的改革。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是否能完成并做好这个项目,同时了解是否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一个项目中团队成员的职能划分和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在创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增加此项考核。所以我们将创业大赛评比机制改为:初赛,评选创业计划书;复赛,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ppt+文本)+现场问答;决赛,团队能力考核(团队合作、企业经营模拟等)。通过这样的严格筛选所选的创新创业人才含金量较之前是大大提升的。虽然过程相比原有的创业大赛繁琐,但是它却是利大于弊。创业大赛的是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者们的激励平台。只有把这份激励给了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才算是把政策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风投机构也不再是以往的雾里看花,不敢投资。现在他们可以更直观有效的了解学生,并且投资学生。
(三)建立新型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机制
“入驻”只是开始,为了培养更加有效的团队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校方需要给学生的福祉应不仅局限在此。根据上述浅析中所提到有关问题做出如下改革。首先,入驻机制我们可以参考上述改革后创业大赛选择优秀项目的流程实施,也就是创业计划书审核、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审核与展示和团队成员综合评估。其次,制度管理的完善在创业项目运行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初期创业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减少他们的弯路。再次,制定退出机制且进行定期考查,对长时间未盈利和获得商誉的团队制定退出机制,对以不正当手段盈的团队利责令退出。这是给学生压力和逆向激励。最后,制定帮扶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刚性需求。分别为其进行一对一创业指导、不定期运营报告分析与整改意见和激励制度。同时为学生寻求有利物力资源、钱力资源。
三、结束语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各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不断优化也成为了必然。高校只有不断综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创业比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的系统性人才培养,并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指导与帮扶,才能培养真正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泽明,陈思羽,姜永成,周海波,李宪芝.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 教书育人,2014,02:102-103.
[2]江伟,金中朝,江健生.“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134-137.
[3]杨德龙.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的困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J].技术与市场,2016,05: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