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珍秀
【摘 要】在区域活动中有机结合相关数学教育内容,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游戏中,能让数学知识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充分感受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区域;融入;数学
随着对区域活动的关注,许多教师积极探索区域活动的创建,积极规划区域活动的环境,探索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不少幼儿园舍本逐末,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很少考虑区域活动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甚至完全割裂,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课程意识的引导下开设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如何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对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现以在区域活动中巧妙融入数学教育的内容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有机选择材料,让幼儿感知数学
游戏中经常发现幼儿来到数学区玩了一会儿就离开了,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幼儿并不是对该活动“不专注”,而是活动材料本身出了问题。若能有机选择材料,则能不动声色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娃娃家》,幼儿觉得娃娃家的设计需要一些窗帘进行隔断,于是我就提供了大小两种规格、三种颜色的串珠以及一些模式卡(ABCABC、ABBABB等)。幼儿便根据材料的暗示进行窗帘制作,在操作中发现窗帘是有规律串起来的,并根据材料的多功能性有规律的串着,还能创造出新的规律。这样的活动幼儿乐于接受,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延长幼儿集中注意力时间,使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
又如《水果店》,幼儿有超市购物的经验,将超市中看到的现象迁移到区域游戏中,能够按材料进行合理分类摆放。如在水果店中提供黄黄的芒果、红红的樱桃、紫紫的葡萄、绿绿的青枣等。幼儿便在买卖游戏中感知颜色,并在游戏结束后,将这些水果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摆放,同一类颜色或同一种的水果放在同一个格子里。通过分类幼儿亲身体验到:分类摆放的东西除了看上去很整齐外,也为自己的游戏活动带来了方便。可见,有机地选择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感知,能轻易感受到数学是身边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这样幼儿学起来、用起来都会感到无比亲切和真实。
二、精心创设环境,让幼儿体验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看得懂的便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就会偏离预定的目标。因此在环境创设时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数、形、序等融入其中,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通过细致有序的材料摆放让幼儿学习分类、统计;通过简洁明快的吊饰学习按大小或颜色排序;通过小巧别致的物品学习比较轻重;通过高低不同的隔断感知长短或比较物体的高矮;通过温馨可爱的“娃娃家”感知1和许多,整理餐具学习一一对应等。可见,内涵丰富的环境处处营造着数学的意境,使幼儿有意无意地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更加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探索数学。
又如,让幼儿将郊游捡回来的树枝、树叶、花瓣、石头以及家中废旧的瓶子、盒子、纽扣和纸杯等各种生活用品,灵活的布置在主题墙上。幼儿在动手中激趣、摆弄中激创、操作中激思。巧妙的重组将会是天然的计数、分类、运算的好材料,也是幼儿探究问题、感知数学概念百玩不厌的好材料。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在有效的环境中学数学幼儿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巧妙融入角色,让幼儿运用数学
在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角色区等都能融入数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剪剪画画中感知数学、在做做玩玩中理解数学、在自主游戏中运用数学。
如在建构区,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的颜色,比较积木的大小,运用积木的颜色按规律排序,点数积木的数量,比较积木的高矮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真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在科学区让幼儿在沙水区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容器盛装沙或水,感知容量守恒,比较容积的大小;在美工区让幼儿在绘画、泥工活动中获得有关空間、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角色区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好机会。如商店,首先引导幼儿将商品分类摆放,其次,顾客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再次,商场的物品可组织幼儿制作,并将制作的物品加以装饰充当商品。如用橡皮泥搓出一个糖果的形状,用糖果纸包装起来,并将制作好的糖果对应的进行摆放:爱心形的糖果放入爱心形的糖果盒,圆形的糖果放入圆形的糖果盒。同时还可引导幼儿根据数字提示,将相应的糖果盒放到相应的数字栏,让幼儿认识到配对等概念。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巧妙地与数学内容相结合,使幼儿简单的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取得“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效果,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可让幼儿在轻松、自主的游戏中学习多种知识、技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在趣味浓厚的区域中得以顺利完成,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