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2017-04-20 04:12唐广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唐广军

【摘 要】历史学科是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言,这门学科将伴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学科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人类了解过去,看清现在,预知将来。基于这样的学科功能,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就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置活动;质疑设问;自主学习

一、设置活动,培养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那么就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可谓一箭双雕。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参与历史知识抢答竞赛、进行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兴趣好比高楼大厦的基石,而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是倒金字塔的塔底,而学习方法的传授则是倒金字塔的第二层,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给学生拓展知识。既然学习方法这样的重要,那么我们面对新课标,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呢?

读、思、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二、指导阅读教材,提高读史能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建议,告诉他们应该注意那些知识,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对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符号,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和质疑答问,来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提高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他们又有了阅读的机会,再通过教师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边讲边问,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和深化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读史能力。

三、运用灵活方法,提高记忆能力

“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加之,初中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1.直观教学记忆

直观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并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教学时为增加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带学生观看学校附近的庙宇内的大型浮雕(或泥塑)。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塑像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增强了他们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讲解,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看看火烧前后的圆明园的记录片,这样可以加深对殖民主义者罪行的理解,然后更好的使学生的感情升华,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学活了知识。

2.归类联系记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教材组织得先后有序,使讲课既能一环紧扣一环,又可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结合巩固旧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教师讲新课前,可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启发学生从原因、时间、规模、结果和影响方面作思维比较。经过学生答问后,由教师作补充说明。这样做,学生就能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巩固了旧知识,弄清知识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五、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六、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智力。

七、培养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因为那些学生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起煒.中学历史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1.

[2]韩震,梁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