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萍
【摘 要】PBL教学法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拓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PBL;医学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加重,“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1]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PBL教学法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PBL教学法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教知识总是有限的,培养能力才是根本,从而适应当今“信息爆炸”的发展趋势。笔者就PBL教学法的优势浅析如下。
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知识的学习有赖于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如果学习主体对学习任务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讲座式的授课使学生只是跟随讲授者的思维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这一状况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而PBL教学法是以情境问题为先导,能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所设问题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欲望,在兴趣和欲望的驱使下,使学生想要追本溯源,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文化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2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拓展
2.1 自主构建知识——牢固、持久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一个人是门科学,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情节,课堂基本上被老师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灌输,没有自己的见解。PBL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搜索资料,自己动手找答案,将所学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按照自身思维程序加工、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意义建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更加牢固、持久。
2.2 横向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我国现行医学课程体系属于“三段式”教学,即基础课程教学、临床课程教学和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授课为主的“纵向”模式,每一学科纵向学习得较为深入,但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脱节,缺乏对学生横向思维意识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学生欠缺作为临床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毕业后常不能适应临床工作。PBL教学法中,学生围绕切合临床实际的案例收集资料,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的推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灵活地揉和在一起,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2.3 组员合作相互促进,组间争辩诱发“头脑风暴”
PBL教学法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自我调控下的合作学习,各学习任务之间密切关联,环环相扣,某一个人的懈怠可能影响整体的进展,所以各组员在较强责任意识驱使下,极少会表现出非合作行为和偏离任务的行为,能够倾听组长及同伴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讨论中,各组间由于知识储备和思维惯性的差异会产生分歧而争辩,从而诱发“头脑风暴”,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双提高。
3 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终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顺应“信息爆炸”的社会趋势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8~22岁,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根据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及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知识,融合自己的背景知识,不斷萌发出新的知识点,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习知识和学会学习的目的。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可以继续学习,成为终生的学习者。
3.2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
教师的提问与引导能在无形中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可从中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了解循证医学理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率,认真倾听、热情鼓励、耐心启发、坦率交流、诚实反思等良好的态度及行为语言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培养文献检索,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PBL其主要特征是由一个驱动性的问题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学生要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得到一定的成果或掌握一定的技能。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会更多地利用图书馆、 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信息,主动阅读,处理信息等,这会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4 团队协作能力
PBL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再是关起门来独自学习的个体,而是一个共同学习的整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5 语言表达能力
PBL教学法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对问题答案寻找开始,小组内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不同角度查找收集资料,到小组内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再到课堂上代表小组的个人发言,小组间的相互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讨论前教师是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讨论中,教师是倾听者和点拨者;在讨论后,教师是点评者和总结者。它不仅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具有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能随时调节掌握课堂气氛,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讨论结束后,能客观评价不同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针对章节的难点、重点进一步强化,让同学辨明是非,掌握知识。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自己,拓宽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PBL教学法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一致,满足终身教育需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2版.新华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