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17-04-20 10:20廖黎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护理带教微课

廖黎黎

摘要:临床带教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应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方法引导护生构建临床实践思维,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有机结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护理工作者。微课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提高护生消化吸收能力,可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

关键词:微课;护理带教;肝胆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23-02

肝胆外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系统的护理主干课程,大多数护生在学习时有“难、深、多、散”的体会,理解和记忆的东西较多,容易混淆和遗忘。因此,如何提高肝胆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护理带教者一项重要课题。微课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 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 s课程(60-second Course)[1]。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的针对某个学科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设计开发的新型情景化网络课程资源。笔者尝试对外科护理学肝胆外科章节课程进行微课课程开发,并将其应用于肝胆外科护理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对微课重要性的认识

微课重在“微”,短小精悍的架构满足了学习者对注意力的需求。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关键在于学习资料组织与呈现的方式。当前,我国医学院大部分课程要么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导致学生认识负荷过低,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要么教学内容复杂,知识点众多,导致学生认识负荷过高,注意力分散,阻碍其对知识进行梳理架构[2]。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习者能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反复学习。微课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反复观看的短课,无疑是一种与当代学生学习观念契合的教学方式。

二、做好微课制作,构建学习平台

微视频的制作是微课开发的核心,由外科护理教研室组织外科老师根据微课的特点,对既往学习者特征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对肝胆外科护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斟酌、筛查和整合,将肝癌、肝移植、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病人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术后难度较大的操作,如胆管引流护理、肝癌术后体位护理、肝移植术后护理、肝癌术后心理疏导、引流管的护理等作为微课开发的内容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抓好“微视频”的质量。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的网络学习互动。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微课的水平和应用效益。二是重视视频技术的运用,增加视频资源的来源渠道。带教教师不仅可以从课堂拍摄,也可以在学术会议上录制等。视频剪辑、加工、合成输出等后期制作也尽量清晰、美观,方便学生观看。三是微视频尽量短小,但内容要完整,保证学生知识构建的完整性。四是做好微课的辅助性工作。如完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馈等微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微课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用。

二、强化内容指向,提高微课效果

微视频的设计师带教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微课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程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师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微课程设计理念的塑造,理论的学习和方式方法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3]。其次要找准微课的定位,即一种学习型资源,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去思考,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临床技能和专业水平。肝胆外科护理学内容较多,课时紧,信息量大,笔者一改过去向护生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设计了一套内容涵盖肝癌、胆结石的临床常见表现、术后护理观察项目、引流管的常规护理等的微课程,通过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浓缩传统教学精华,提高带教效果。

三、学习方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崇尚混合教学、移动教学、翻转教学和碎片化教学的学习方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在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上进行學习,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进行开放式和自助式的学习。传统外科教学方法是让护生在课堂中固定的时间进行理论课学习,临床操作单元则通过在临床实践时老师讲授和示教,护生进行练习的方式学习,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但由于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病人数少,且配合程度不高,护生往往在示教时较难看清教师的具体操作方法,最终导致临床操作示教效果不佳,影响其操作能力的提高。微课将教学时间和空间进行延伸,方便护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复理解和记忆,能使复杂、动态的技能操作平面化,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比较适合护生课后自主学习。

在进行微课课程设计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微课之微在于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因此只能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一知识点进行剖析,即只能专注于一个问题。如2010年欧洲风湿病学会颁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微视频,就是因为它文字不多,短短15min的视频,从炎症标志物、关节炎的病程、关节受累程度和血清抗体四个方面对某一病例进行了评分,评定为6分以上就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就算是非专业的人员,也能较为容易的掌握知识要点。二是微课的后期制作也很重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微课在医学带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跨领域的微课共享也越来越普遍。微课的优化美化成为微课传播的重要技能。较多微课的设计模式采用的是“课堂讲解—临床场景—课堂总结”的方式,场景之间和各部分的衔接都要做好串词,达到简洁流畅的效果。三是要做好微课的总结。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将课程的重点内容总结为简单易记得口诀,在课堂中,不断地重复要点,对学生加深知识点印象非常有效。

尽管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在肝胆外科医学带教中应用广泛[4],能满足大部分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空间多样化的需求,但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护理微课程教学质量、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体系,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和反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李淑芬,林丽君.优质护理理念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9):144.

Abstract:Clin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ursing teaching,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nursing students thinking,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 combine to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nursing workers. As a new teaching mode,micro tea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learning,improve the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to digest and absorb,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Key words:Micro lesson;nursing teaching;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nursing

猜你喜欢
护理带教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