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洋
在耕耘书法五十载的张钧看来,书法如同一场修行,既修身,也修心。张钧,字誉赡,1967年生人。1988年拜入魏启后先生门下,受魏老教诲20余载,滋养文化与精神。张钧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派“二王”书风——其笔法精妙、结体完备、气息饱满。2013年,张钧举办“凤皇于飞”书画展,其作品分别被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厦美术馆收藏。2014年,其作品随山东省副省长出访台湾及东盟诸国。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书法家张钧,探寻他挥毫泼墨的艺术人生。
“体会毛笔在纸上运行的美的规律”
初见书法家张钧,是在他位于济南天桥区的工作室中。进门第一眼,就是张钧所临《心经》,行云流水,纵逸洒脱。张钧本人与他的行书一样风度儒雅。他着一件蓝灰色西装,沉静淡然,文质彬彬,聊到书法,艺术家独有的“狷介”便从他身上洋溢出来。
张钧自幼受到文化气息浓厚的家风熏陶,父亲就是他书法道路上的启蒙者。1988年,张钧拜魏启后先生为师,这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入晋元斋,魏老教诲自《诸遂良大字阴符经》学习写字的手法;学钟繇《戎路表》同时学《铁山刻石》;学《松江本急就章》同时学宋克《书谱》;学二王遗墨同时参看汉简。
每个书法家的作品都是自我面貌的呈现。张钧习字,不是单纯模仿,“不是装二王的样子,更不是画出汉简的样子。” 这体现了张钧的某种“自觉”——体会毛笔在纸上运行的美的规律。至今,张钧仍记得魏老当年对他所讲,“如果只学王羲之,你看不到王羲之的全貌。”唐朝的很多书法家只学到了王羲之的一个面,比如颜真卿,再比如诸遂良。
师承魏老期间,张钧领悟到书法艺术创作无捷径可走,非得“书穷而后工”。古代的书家,自幼读书,习书,工力深厚,自不待言,这是现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书法家在“读书”上,与古人差之千里。好在父亲为张钧打下了《论语》的底子。
张钧好读书,并从书中找寻书法的脉络,体会书法家创作的心境。他不废临摹,学习古人的笔墨程式,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出他有很高的悟性——自然融洽地汲取、消化古人的笔墨精华,在创作中做到不拘泥古人,凭着自己的感悟和积累,在反复的创作探索中求得自我。这种坚持秉承了魏老的几条准则:第一,对待艺术的态度必须虔诚;第二,魏老的八字真言:安静、从容、高尚、智慧;第三,至关重要,无关紧要;最后一条,就是书法的美的规律。
恒定不变的书法基因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发声,并联名百名委员集体倡议“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国人开始重视书法的文化传承,这是张钧乐于见到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信息化时代正在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80年代,魏老两度去日本。1989年,魏老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中国书法要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同,必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走向世界的基础上,特别是儒家文化和老庄哲学。
2005年,经魏老授权,张钧出版《魏启后谈艺录》,至2015年共出版了10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此外,在跨文化传播上,张钧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同年,张钧建立了魏启后书画数字展览馆(网址www.bmqq.com),大力传播魏老的书法作品。为了建立这个网站,他在美国注册国际域名,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都能浏览网站,网友不再受国籍限制。其次,网站有大量的魏老真迹,全部高清扫描,观者能够清楚地看到作品的笔触。张钧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到今天为止,世界上前几名的大都会博物馆网站都用的压缩图片展示作品,只有一个小视窗。”网站是独立服务器,浏览速度极快。因为张钧知道,一个图片,15秒打不开,就没人看了。
张钧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反映出它的历史、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文化的传播,从本质来说就是思想的传播。早在一千余年前,苏东坡就说过:“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论时代如何更替,人事如何代谢,有一些恒定不变的基因,书法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张钧指导学生的方法与魏老师承一脉。“这几十年来,我们的书法传承隔了好几代,断层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直言:几相夹击之下,今天的书法早非古人的书法。但是教育要从小抓起。“我的书法班中,入学必须学习《庄子》,学员们要熟读四书五经,我还会教他们学作诗,别看他們年纪小,其中有些孩子诗作得很不错。”接下来,张钧计划带着魏老的作品和自己的学生,像孔子周游列国那样走出去。
书《论语》以修身
不少书法家以写《论语》作为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张钧自幼熟读《论语》,他的草书作品集论语句,总结了十句话:君子忧道,邦有道则仕。三省吾身,思无邪。一言以兴邦,克己复礼。允执其中,天禄永终。色斯举矣,时哉时哉!
对于这十句话,张钧向记者做了一番解读:“君子忧道”是中国读书人的属性,要求读书人的追求是悟道;“邦有道则仕”意为国家走向正轨,应该出来做一番事业;“三省吾身,思无邪”则展示了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意指正能量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一言以兴邦,克己复礼”是人对自我的要求的规范,是礼数、规矩的约束;“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来源于尧传位于舜时的传授的政见,“要用自己的信义保持着中正之道” ;“色斯举矣,时哉时哉”讲的是逢时。
在张钧看来,社会进步,人们往往在心灵上需要给养,渴望人性的回归和精神的慰藉,重读《论语》中的精华,则可以安抚浮躁,教诲我们如何以仁待人、泰然处世、完善自我,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具有了巨大的现实意义。
不论是《心经》还是《论语》,张钧书写古句,以接古人之气。行书飘逸而不飘浮,潇洒中寓沉稳,来源于张钧本人严谨的态度与贯通的气韵,这其中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还有其对先人智慧的恭谨与领悟。正如张钧习书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笔一划中,亦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同样也是修行的过程。正所谓“书法载道,翰墨传心”,张钧在书法中犹如打通武术境界,最终抵达自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