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赵姗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同时为教师的课程意识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培养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展,更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意识 中小学教师
一、时代呼唤新课程改革
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现行基础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新课程以课程为核心,突出了课程目标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教师课程意识要求。
二、课程意识的内涵、结构及意义
1、课程意识的内涵。广义来讲是指课程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是课程人员对课程系统的认识和反映。狭义来讲即教师课程意识,指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它反映的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以课程的观点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袁振国教授说: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它和教学意识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是怎么教的意识。通俗来讲,课程意识就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意识。
2、课程意识的结构。教师应有“系统意识、参与意识、控制意识、创新意识”,这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意识的构成。也有研究认为课程意识包括参与意识、目标意识、生成意识、反思意识等四个意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指出,课程意识主要包括目标意识、资源意识、实施意识、评价意识四个方面。这是目前公认的较为全面的课程意识的构成。
3、课程意识的意义与价值
(1)有利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意识能促使小学教师依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对文本课程进行个性化地解读,能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紧密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课程事件,以此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课程意义,课程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程,而不仅是“教师即课程”。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展。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拥有课程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课程意识强调教师是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教师要以主人翁的身份来解决问题。教师课程意识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是连接课程理念与课程行为的桥梁。它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与否,会直接牵系着新课程具体实施与课程改革的进展。新课改的主角是学校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改革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课改过程。正如吴刚平教授指出:教师课程意识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应良性、动态平衡地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原因
1、传统大教学观影响。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集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于一身,承担着选择和实施课程内容双重职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愈加专门化,导致教育专家与教师初步分工,教师的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双重身份分离。尤其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使得教师无法形成课程意识。
2、传统课程管理体制。传统课程管理体制是集权式的,即从课程决策、开发、设计直到教材的编写等都是自上而下的,由国家权威机构和课程专家來决定。相应的,他们才具有课程的权利。课程一旦决定后,课程的执行也是自上而下式的。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课程政策,使得教师长期以来只有教学意识,而缺乏课程意识。
3、应试教育机制的制约。沉重的应试压力使得教师不敢有课程意识。“应试教育”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很难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在素质化教育的今天,虽然我国的教育一直力图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不能把学生变成分数的奴隶,但在现实中升学率仍是学校的主要目标。而这直接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四、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对策
1、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培养课程意识。随着新课程的运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呼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2、通过反思性实践来培养课程意识。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反思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并使教学更具合理性,使原本肤浅、狭隘的经验产生质的升华。通过自觉反思,教师的课程意识逐步明确。
3、在课程观的转变中培养课程意识。合理的课程观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育行为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只有合理转变课程观念,才可能生成合理的课程意识。在当前程改革背景下,转变以课程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超越种种狭隘的课程观,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影.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
分析[D].西南大学,2009.
[2]张亚飞,柯政.论课程资深的两种叙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6(11):27-31.
[3]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教育发展研究,
2002(7-8):37-40.
[4]杨玉相.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问题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116-118.
[5]肖欣云.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课程意识发展研究[D].湖
南师范大学,2008.
[6]马桂霞.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为
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9.